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一切风险都是最好的安排!

已有 866 次阅读 2022-2-3 21:46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注: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标题来自内文。]

这会儿谈一点应用域中的研究风险。

* * *

如果把方法域 (M) 和应用域 (A) 看作两条船,人们自然要看各自的演进。一般而言,M 中的人为了发展和验证方法,会使用约定的模型问题;而 A 中的人,为了推动模型问题,会使用最小的方法集。很显然,M 中的人不会拿着已有的方法,解决各种适用的问题 (那样太肤浅);反过来,A 中的人面对特定的模型问题,找到有效的方法即可,而不会去费力发展方法 (没必要且不算数)。总之,在 M 中模型是固定的,看重的是方法的演进;在 A 中方法往往是“不时髦”的,看重的是模型的演进。

.

尽管如此,M 和 A 的情况是"不对称的"。通常,对于 A 来说,一般模型已经有了,但非常难,大家都解决不了,只好考虑简化模型。简化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是能够解决的程度。所以,最初的简化模型,一出来就解决了。接着,人们会考虑 “次简化模型”,从不同的途径尝试解决它。由于同一时期,有好些人做这个问题,可能会拿出若干解法,流通一段时间。这期间人们也会尝试解决一般模型,如果有突破,其他人就会陆续 “跟上来”,之前的事情就扔到一边了,甚至压根不提了。概括来说,应用域(A)中的研究“路数”是 —— 模型的"递进和抛弃"对于 A 内部的人而言,困难在于:众里寻他千百度,即在方法的汪洋大海中寻找"不对称" 就在这里!M 内部的人,多数只是推进现有的方法,相对来说是摸得着的,彼此之间可以有较多的借鉴。也因此,M 中的多数人对于方法不敏感,对于问题也不敏感;追求的不是真正解决问题,而是看 “翻了多少跟头”、变了多少花样。其中比较严肃的主题,还在于方法本身衍生出的问题。概括来说,方法域(M)中的研究路数是 —— 方法的创造和提升对于 M 内部的人而言,困难在于:拿出真正有创新的方法。由于多数人创造不了方法,从事的是跟进式的“二手科研”,感觉不到困难。本质方法只能从本质问题中孵化而来,其它的都是衍生品。

.

上面说的是 M 和 A 各自的基本情况。要谈的风险是:M 中的人深入到 A 内部做研究,会面临 “脚踩两条船”的局面,甚至落入“无间道”。A 中的很多问题,只是解决到够用,而并没有“解透”。可是在 A 中的人看来,你做的模型 “不时髦”了。另一方面,M 进入 A 时,“接口” 仍是方法,通常是某种(具体的) “万能方法”,面临的是其中的技术问题,从而不会考虑介入模型。这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模型处于“系统”层面,而技术问题处于“零件”层面。不了解系统,没有办法让零件发挥最大效能。“模块化”思维在研究中并不能指引你走到高处。一定要深入到系统的各个层面和细节,才可能有根本性的发现和创新。不过,如果重新开始,我会先从高观点入手。还有一点,大创新往往在“界面”上。另一个风险是,你做的模型对于 M 中的人是“闻所未闻” 的,从而降低认知。

.

国内大部分老师,做的是欧美学者已经“树立”的东西,不会有那种做原创研究的不确定感。“Genius sees the answer before the question” 体现了一种风险,也蕴含了一个高观点。研究生们放下“毕业”、老师们放下“评职称”,也许还有机会接近对 “根性” 的领悟 —— 一切风险都是最好的安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323853.html

上一篇:方法域 vs 应用域
下一篇:“喔,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毅伟老师!”
收藏 IP: 223.11.182.*| 热度|

3 李宏翰 陆仲绩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