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yu36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yu367

博文

偶然的灵感 团队的汗水

已有 2943 次阅读 2013-11-22 13: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精英, 灵感, 汗水, 团队

偶然的灵感 团队的汗水

 

今天看到了南京大学丁爱军教授的博文《开博首篇:成功=1%的汗水+99%的机遇/灵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8832-743571.html

 

又想起自己曾经写过一小段文字《我的灵感,你的汗水----即使不是天才,也可以做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939-472394.html

 

       于是,又想写写关于“灵感”和“汗水”的问题了。

 

       不知道是从历史中的某一时刻起,还是压根儿就从未改变过,普通人喜欢把成就归功于少数精英,而精英往往会把成功归功于包括若干普通人的大众,以至于作为普通人的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是靠大家的努力完成的”的时候,总会有莫名的错位感——这话不该由我来说。不过,我一直认为,这是几句真话。

 

       现代社会中,在通常情况下去完成一件社会性的事情是需要协作的,这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我料想,未能亲历的古代也大致如此。一个目标的完成,首先需要一个灵感去找到目标及其基本努力方向,而后才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奋斗。我们失去目标的的状态下前行,往往会借用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这源自于我们的精神需要——当然,现在必须加一个前提,就是别人没有为这个目标申请专利。退一步讲,不管我们的愿望是否合法,生活和工作总要有个奔头儿。

 

       既然,目标这么重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它的属性。就科学研究这类生产劳动而言,选题可以决定劳动对象——这是生产力中重要的物的因素,由于受到另一个物的因素——生产工具以及人的因素——个人能力的制约,我们可以选择的劳动对象非常有限,也就是说,科研活动的目标空间是有限的。庸俗一点儿考虑,在有限的科研目标空间内所能容纳的完全不同的SCI论文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科研个体数目庞大的情况下,个体的研究目标之间将形成部分重合,甚至多个个体的集中重合——热点。由此可见,科研目标对若干科研个体而言是具有群体性特征。拓而展之,每个人的梦想也会有所重合,这说明,多数目标具有普遍的社会群体性特征,而那些仅仅属于个人的孤立于各种社会关联的梦想,往往无法为人所之,处于社会视野之外。这里的讨论中,我们还是要假定,目标具有社会群体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对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了阐述,灵感——就语义学的直观判断,是偶然的,个体行动目标的出现,于个体而言也是偶然的,科研个体自然不列外;而创造性的思维结果,往往是在大量个体的时间与空间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结果的出现带有群体的必然性。因此,创意,是社会性积累的个体释放。爱因斯坦正式提出光电效应,是划破纠结的二十世纪初物理学两片乌云的闪电,而乌云也是闪电的基础,这正是群体的普遍性疑惑之中产生了个体的偶然性解惑,不能因为爱因斯坦是今天的解惑者,就否定其当初困惑者的身份。所以,我们在承认灵感的偶然性同时,也不能回避灵感对群体而言的必然性。

 

       目标也好,灵感也罢,都只是开始。艰苦的实践工作绝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其根源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如果,我们试图让自己的灵感在自由的天空中闪耀,就必须要接受梦想同行者的汗水在探索之路上一起蒸腾,渗入人性的泥土,飞扬在智慧的天空,不必因自己是开创者便去追问自己在梦想之中有几分胜算,因为那些闪耀在现实中梦想,都浸润了群体的汗水。

 

       让思绪回到我们的科研中来,我们提出的科学问题,通常不能通过提出者一己之力解决,或者说能通过一己之力解决的问题是科研脉络中的隐问题,来的无声,去的无息,只能潜行于史书的册页,尽管它们对脉络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而更多问题的解决,或者说使那些问题成为问题,使那些答案成为答案的事情,都是群体完成的。即使曲高和寡,也总要至少有一个心底共鸣者。

 

       有时,我们会抱怨自己的发现不被承认,自己观点被视为荒唐,即使自己终究是对的,也要多想想群体为此付出的是否足够多,而究极的考量是自己的发现和发明究竟为群体献上了几分科学关怀和人文关怀。庸俗的地以交易的心态来想,自己的科研作品究竟那点儿值得大家为之流汗。

 

       放眼世界,着眼中华,若干灵感在个体的智慧中出生,少数灵感在团队的协作中长大,只有当灵感长大了,她的创造者才被尊为“天才”,除了创造者之外,无人会把这真正宝贵的赞赏施舍给未见端倪的萌芽,即使它可能给群体性以希望的寄托。所以,偶然的灵感付出,需要通过群体的汗水的回报,才能造就天才,爱迪生钻研技术的同时,付出的是对社会群体的万家灯火的梦想、天涯比邻的梦想,才会迎来“天才”的赞誉。知名的国际科研实验室,我国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个体偶然灵感的团队孵化器,这种建制说明了各国在国家科研战略层面对精英领军-群体科研模式的普遍认同。

 

       谨以此文表达对团队的热爱、对精英的祝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8939-743795.html

上一篇:纪念徐志摩
下一篇:破阵子*华山脚下论剑
收藏 IP: 61.190.88.*| 热度|

2 钟炳 王加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