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网第一首席顾问,欢迎误入或偷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OH 别人严肃阿拉就觉得搞笑,阿拉严肃别人就觉得搞笑。望编辑别推荐

博文

故试:当鸿飞兄见到了鬼。。。or 您有成美国院士的潜质吗?

已有 12538 次阅读 2011-4-13 04:33 |个人分类:科研教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测试, 院士, 科普, 故事

故事+测试+科普: 当蒋科学到了鬼。。。or 您有成美国院士的潜质吗

小葱配偶奇遇。。。"

 

悲剧啊,悲剧! 俺们周末刚设了个擂台,就马上听“噼里啪啦”的扔砖,一片混战,“好”在都是扔给小麻哥的。但也吓趴了。擂台不搞了,放个讲台,好勿啦?

 

1测试: 您有成为一个美国院士的潜质吗?

 

对象:生物类,大四以上的同学。允许讨论,不需(许)查资料。非生物类的同学,也可试试第一问,不难。

 

考题:

一个蛋白质YFP (your favorite protein)  包含2个重要的功能部分(domain):A domainB domain。那么比如说, 有了AB,YFP就“跳舞”发荧光。 现把A接到蛋白质X上,也就是弄了个人造的蛋白质AX;又把B接到蛋白质O上,也就是弄了个人造的蛋白质OB 第一问:如果XO可相互作用(interact),那么AXOB一日碰上,有无可能“共舞”发荧光

 

生物类的同学们,请先回,想好“有无可能”再来2问。

请先回

 

第二问: 如果AXOB一日相见,会“共舞”发荧光。那么问:您能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个方法用来找新的可以和蛋白质X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蛋白质Xbinding proteins)

 

生物类的同学们,请先回,答题后再来看下面的故事。

 

如果答对了,恭喜,您有得美国院士的潜能;别浪费了您的高智商。

 

2. 故事:一个美国院士的诞生

说那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费尔兹老师不知为啥,睡不好觉,费尔兹(Fields)是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起步不久的小小的助理教授。博士+博士后,一路走来不容易啊,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发现还没个头,还要奔甜妞(tenure)。原来的实验方向是不错,接着做,混个甜妞行,但捞天女还不够。干啥好呢?而且实验室经费不多,人少力量小。

 

费尔兹想起了,前几天收到的一通知,学校的技术开发办有笔钱,要大家申请pilot grant,~5万一个项目,那80年代后期可资助一个学生一年的工作;proposal 要是新方向,有应用价值的。费尔兹那时做的工作是很基础的基础研究,用酵母菌做transcription (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那如何来开发,应用呢?

 

费尔兹想到了上面的测试题。那时已知:transcription activator (调控激活因子,是一种蛋白质)有包含2个重要的部分(domain):DNA binding domain (识别,粘接DNA) + activation domain (激活)。见下图:



激活因子很重要,有基因,没激活因子来激活一下,这基因就不表达,象个僵尸。

 

费尔兹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那么把这原来在一个蛋白质上的2 domain,拆开,分装在另两个(感兴趣的)蛋白质X&Y上,如果这2蛋白质X&Y能相互作用,走到一起来,是不是能把这 2 domain带到一块,又可起 transcription activator的功能 - 来激活基因的表达捏?


 


换句话说:一个坏人常做坏事,是因其有坏心+坏胆。那么比如,李鬼有坏胆但无坏心,犟科学同志是有坏心但无坏胆,两人不认识,自然不碰面,倒天下太平;但一日,朋友做东,两人见面一碰杯,后果可能会如何捏?!!!。。。。。。

 

再比如,阿拉聪明绝顶,但连个钉子都钉不直,打工都没人要;偏李鬼不爱想问题,可就爱东敲一榔,西来一锤,(怎么他也爱使锤子?),动手能力强,但注定没嘛大出息。可一日,朋友做东,两人见面一碰杯,后果可能会如何捏?不好意思,见下2图:



 

同理,费尔兹想测测是不是拆开分装会怎样,凑到一起是不是能恢复活性。成功的话,有不少东西可挖掘,前景很好。整理,整理,proposal 报上去,拒了!说是没有开发应用价值!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费尔兹后来转手,投给一公司的基金会,中了20万!

 

实验做起来很简单,出来结果如何捏? 不出所料,李鬼+犟科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坏事了!同理,如果2蛋白质X&Y能作中介把这2 domain带到一块,费尔兹发现可能起 transcription activator的功能!

 

大功告成! 整理,整理,递上去,一审就过,上Nature了!(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340/n6230/pdf/340245a0.pdf) 这就是生物界有名的yeast two hybrid 酵母双杂交.

 

容易勿啦?文章总共占一面半纸。一个原理设计图,一个construct (用料)设计图,只一组实验数据!容易勿啦?从设计到实验,点破了,讲起来难度都不高,个把月就可搞定。 拎勿清格阿木 难在哪里得伐?

 

为什么可上Nature涅? 这技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生物研究里,常常要搞清某个蛋白质的功能,不是件易事。那么比如,我们在犯罪现场附近逮到了李鬼,自然而然他成犯罪嫌疑人了,可这小子嘴巴硬,不开口!怎么办?就要调查他的背景底细了,小子无前科!咋办?要彻查与他有交往的人!然后,我们发现李鬼近来常和犟科学同志混在一起,有突破了!犟科学同志是什么人?他是有底案,挂号了的!一挖,人赃俱获!同理,如果要搞清某个蛋白质的功能,除了对其“拷打”,还要调查这蛋白质和哪些别的蛋白质有接触。当时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的方法不多,有效的也少。

 

有了这 yeast two hybrid,改改,就可大规模的筛选了,彻查这蛋白质和哪些别的蛋白质有接触。那么比如,李鬼。。。,算了,换个人,比如那个小葱同学,我们帮他找对象,我们先给他装个花心,然后给每个女生装个花胆,把小葱同学往这女生堆里一扔,一筛选,好几十个对象马上就找到了!在这一夫多妻是允许滴!(一妻多夫也是合法滴)当然有些是小葱可遇不可求滴,比如俄罗丝的美女,马上剔除。当然,这方法不是万能的,有 false positive 假阳性,  false negative 假阴性要做后续工作,确定相配才好。


 


同理,如果要搞清某个蛋白质X,给它装上DNA-binding domain,还建了个库(library): 别的成千上万的蛋白质都分别给装上activation domain;就可开始海选了。这些个库,一旦组装后,大家拿来就可用,自己只要把自己蛋白质X加上 DNA-binding domain 就好,上手很快。

 

(看到这,隔壁的老王头来劲了,“大哥,帮俺找找对象,行不?”结果一下海,老王头见谁都粘乎,花心大萝卜!嘎,太过分了,马上剔除!)

 

这技术一出来,马上得到推广,提高,应用。风靡全球啊!有了two hybrid, 有人就整出了one hybrid (for DNA-protein interaction),还冒出 three hybrid (for RNA),也有reverse two hybrid (反向)。。。原来是用酵母菌yeast作载体,又冒出bacteria,mammalian 等等载体。这思路一打开,费尔兹是把 tranascription factor 拆开,后人学样,弄出了split ubiquitin (for membrane protein), split GFP…,很好的弥补了 yeast two hybrid 的一些缺陷.

 

现如今红得发紫的癌症大拿史蒂夫* 鳄乐基,当年出人头地,就是跟风及时;当然鳄乐基后来另做了很多其他的开创性的工作。

 

费尔兹教授发财了吗?不知道。但发达了!文章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名气越来越大。后来给挖到西雅图的U. of Washington,成了HHMI Howard Hughes investigator),当选美国院士。虽然他后来的工作做的也很好,但提起他的大名,大家多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yeast two hybrid,当年可是解了很多人的急。

 

3。化令子

拎勿清格阿木 难在哪里得伐? 学到点东西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躺在苹果树下,等苹果砸下来的!费尔兹教授就是比别人多走了一步,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的理论基础是别人发表了的工作,人所共知,谁都可以去挖掘,但谁先很“简单”的延伸应用一下,就可走出一片新的天地,比手头上西洋挂气的课题更来的嘞。。。

 

其实科学史上,类似的“便宜”事还不少,“鼓捣”出 PCR 而得诺奖的 Kerry Mullis,该也是一个,额锅头滨着体壶办,杀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014-432524.html

上一篇:美国NIH的基金申请没有创新行吗?
下一篇:鸿飞兄来美国挖到金矿了!
收藏 IP: 117.45.61.*| 热度|

40 吴飞鹏 袁贤讯 孔晓飞 吕喆 杨秀海 刘立 刘洋 丛远新 蔣勁松 李福洋 陈儒军 虞左俊 张天翼 柳东阳 张志东 彭海杰 赵明 刘艳红 齐霁 刘庆丰 马红孺 陈飞 朱志敏 郭超 张文增 李宇斌 王春艳 邸利会 于涛 王恪铭 陈瑶 xiaxiaoxue86 xqhuang zdlh liguoshuai idocma24 侯振宇 fansg FXMING xlong3

发表评论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