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mafud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anmafudan

博文

出生缺陷的防治意义、问题及对策

已有 7596 次阅读 2012-7-26 23:4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office, center, xml, 出生缺陷

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是指婴儿出生时就存在的各种身体结构或功能异常。全世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约为3.97-8.2%,发生率最高为苏丹,最低是法国。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之一,每年平均发生率为4-6%,约占全世界的20%。在我国现有的8000多万残疾人中,70%是出生缺陷所致。出生缺陷不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极大痛苦,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随着基因测序、基因芯片、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让人们束手无策的出生缺陷已经逐步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并且使得科学家能够在出生缺陷的预防和干预方面有所作为。近年来,国内外在出生缺陷的基因筛选和克隆、发病机制、植入前诊断、产前诊断、出生缺陷与环境危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出生缺陷可分为两大类:遗传性出生缺陷和非遗传性出生缺陷。非遗传性出生缺陷是指由于营养不良、宫内窒息、微生物感染或机械损伤等非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出生缺陷。大多数出生缺陷是遗传性出生缺陷,根据遗传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染色体疾病:又分为染色体数量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Turners综合征(X)和Klinefelters 综合征(XXY)等;染色体局部异常:如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的腭-心-面综合征(velo-cardio-facial syndromeVCFS),5p缺失的猫叫综合征等。染色体局部异常的种类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量异常。2)单基因疾病:是由于单个基因中的一处或多处位点发生变异,使得基因转录和/或翻译产物出现结构或表达异常所致的一类疾病。此类疾病种类最多,迄今已发现6500多种,大多为罕见病,但患者群体却很庞大,因此有“罕见病并不罕见”之说。(3)多基因疾病:疾病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异常有关,但每个基因只有微效作用。这类疾病往往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复杂,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智力障碍、先天性唇腭裂、精神分裂症、脑积水、先天性哮喘等。(4)线粒体疾病:属于母系遗传,女性携带者后代异常的线粒体DNAmtDNA)如果超过一定的数量就可发病,如线粒体耳聋、线粒体糖尿病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等。(5)表观遗传疾病:是表观修饰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基因甲基化异常、印记基因异常、miRNA异常、组蛋白修饰异常等,如Prader-Willi综合征和Angelman综合征等。

目前我国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医院未设立医学遗传学科,未建立医学遗传咨询师体系,导致医务工作者对遗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甚少;2.临床医学遗传学检测项目屈指可数,与近万种遗传缺陷所致疾病相比,可谓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主管部门对基因检测的特点不了解,将临床生化和免疫等检测模式照搬到基因检测中来,使得已经成熟的技术由于受到严格的许可证限制,而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应用;3.医保制度不完善,许多有出生缺陷患儿的家庭无法得到医疗保障,以致家庭陷入经济困境;4.公众知晓率不高,对出生缺陷的危害认识不清,孕前、产前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筛查和诊断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⒌ 产前诊断风险过高。任何一项产前诊断的检测都无法保障百分之百正确,一旦出现假阴性(即检测结果是阴性,但出生的孩子却有出生缺陷),则会引起医疗纠纷。为了减少这些纠纷,医院宁愿不开展产前诊断,或者仅开展风险度低的产前诊断;6.防治手段缺口很大。大多出生缺陷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以上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我国出生缺陷率多年居高不下甚至还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和政府的层面上,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成立临床遗传学科,建立遗传咨询师培训和认可制度;⒉ 出生缺陷检测实行实验室认证制度。只要实验室达标,即可开展相关的遗传病检测;⒊ 健全产前诊断保障体系,对出生缺陷患儿实行医疗费减免措施;⒋ 增加对出生缺陷研究资金的投入,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可被临床应用的产品;⒌ 加大出生缺陷宣传力度,普及优生优育知识。

在出生缺陷防治研究和转化上,科研及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⒈ 寻找并确定多基因疾病和表观遗传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⒉ 建立简便和准确的出生缺陷检测方法,特别是无创性产前诊断的方法;⒊ 加快单基因疾病的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研究速度;⒋ 临床医生需要提高对遗传在疾病发生中作用的认识,用遗传学检测技术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总之,从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大局出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为主体、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相结合的出生缺陷防治模式,对于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病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所有人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394-596224.html


下一篇:药物基因组学与用药指导
收藏 IP: 101.229.108.*| 热度|

3 叶威源 朱志敏 潘学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