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lemoonca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ilemooncat

博文

[科技报道]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发现两种新的超脉泽

已有 3210 次阅读 2015-12-30 15:56 |个人分类:科技报道|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技报道, 超脉泽, IRAM

以下文章已于20141112日现身于上海天文台网站,链接:http://www.shao.cas.cn/xwzx/ttxw/201411/t20141111_4250839.html

~~~~~~~~~~~~~~~~~~~~~~~~~~~~~~~~~~~~~~~~~~~~~~~~~~~~~~~~~~~~~~~~~~~~~~~~~~~~~~~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经过30多年的大量搜寻,只有水、羟基和甲醛这三种分子被探测到了超脉泽现象(Megamaser)。近日,以上海天文台王均智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组利用位于西班牙的IRAM30米毫米波望远镜在近邻的活动星系NGC1068中测到了氧化硅(SiO)以及甲醇(CH3OH)分子的超脉泽发射。分析表明,氧化硅脉泽来自非常靠近星系中心黑洞的高温气体盘,而甲醇脉泽来自喷流区域。该发现不仅使得超脉泽家族的数目由三个变成了五个,而且为利用这些新的脉泽发射研究近邻星系中核区的气体性质、中心黑洞以及活动星系核对宿主星系的反馈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该工作《SiO and CH3OH mega-masers in NGC 1068》于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11月11日发表在在线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10.1038/NCOMMS6449)。

在发表之前,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NPG)新闻办公室会针对即将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进行新闻报道。一些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文章会被作为亮点进行报导并列举文章作者信息。我台王均智研究员的工作就被选入此次NPG办公室发布的新闻报道中。

天体脉泽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微波波段的激光现象,而超脉泽是存在于河外星系中的一种剧烈的脉泽辐射,其光度比典型的银河系里内的同类脉泽高一百万倍以上。超脉泽是研究河外星系核区的剧烈恒星形成活动、活动星系中黑洞性质以及精确测定哈勃常数的强有力工具。但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经过超过三十年的搜寻,只有三种分子探测到了超脉泽现象(水、羟基以及甲醛)。

上海天文台王均智研究员和他的合作者位于西班牙的IRAM 30米毫米波望远镜在近邻的活动星系NGC1068中测到了氧化硅(SiO)以及甲醇(CH3OH)分子的超脉泽发射,如图所示。 王均智研究员说,“基于我们的探测,我们预计氧化硅脉泽来自非常靠近星系中心黑洞的高温气体盘,而甲醇脉泽来自喷流区域。由于这些超脉泽的探测还只是初步结果,需要进一步的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观测来详细研究宿主星系的性质。”  

这个研究团队全部由中国天文研究人员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的人员均属于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成员包括广州大学张江水教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煜研究员和房敏博士,去年从紫金山天文台毕业目前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的张智昱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施勇教授。本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973)(项目编号:2012CB821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等的资助。此项工作是基于IRAM 30米望远镜的观测完成。

 

  图1:IRAM 30米望远镜

  

  图2:ALMA 349 GHz尘埃连续谱发射图像,数据来自SantiagoGarcia-Burillo

   

原文链接: http://dx.doi.org/10.1038/ncomms6449

科学联系人:王均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jzwang@shao.ac.cn 

新闻联系人:左文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wenwenzuo@shao.ac.cn  


后续报道:

新华社播发我台科研成果——《我国天文学家发现河外星系“超脉泽家族”两个新成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4494-914798.html

上一篇:[星际穿越中的天文学]V 黑洞
下一篇:[天文智慧360科艺展览]筹备ing... 分子云妈妈
收藏 IP: 202.127.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