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高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段伟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博文

在世界的褶皱中探寻存在的脉络

已有 4357 次阅读 2015-12-22 21:06 |个人分类:纵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哲学, 智慧, 世界, 存在, 爱智慧

在世界的褶皱中探寻存在的脉络

      ——在哲学所建所六十周年纪念会议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或许真是这样,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它已经存在。虽然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六十年前的学部和哲学所,但晚生我还是可以在走廊里看到前辈哲学家的照片,就像在牛津和剑桥看到的先哲们留下的影像那样,在那些或明或暗的光影中,各种单一的圣洁与繁复的智慧在其间流淌。

十五年的时间,半圆的一半,正好举一反三。回想在哲学所的日子,像风一样自由而寂寞,恰如研究室书柜里那些“哲学资料选辑”发出的泛黄的波谱,那是一种柔性的激情,让我们可以缓缓地鼓起斗争的勇气——再过无数个十五年,我们还是可以说:真理只掌握在掌握了真理的人手里,而在无知面前人人平等。

透过那些光影和波谱,很难想象出这个世界过往的整全意象。当我开始思考或者觉得自己是在思考时,直觉世界像膨胀的宇宙一般,愈益以人们不能理解的方式加速裂变——不断地分裂,又不断地缝合——这似乎成为当代人的宿命。每个时代都有其沧桑,只不过晚生如吾等所经历的更剧烈些而已:世界的大屋顶在龟裂,问题已不止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之类的捉襟见肘;世界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平的,我们纷纷落入世界的褶皱,只能从各种媒介的投影中揣测存在的可能性与命运。

当代哲学的使命是什么?标准答案之一是把握时代的精神。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篇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结尾处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说哲学家的总体任务应该是从人的实践的角度解释和理解世界。此近乎业余的解读是否恰当,当然尚需见教在场的方家。但在我想象的空间里,哲学事业好似一场在喜马拉雅山尚未发现的山坡或月球那个人们还未想象出的背面的未知的环形山上的棒球赛——而这一想象要感谢哲学给了我比诗歌更多的激情——因为其中有无限的理性却毫无哀怨可言。

在谈论哲学何为之前,实际上应该先明了“何谓哲学?”请原谅我的颠三倒四,因为但凡哲学地谈论“什么是A?”, 便不能囿于既有的定义与经验——那不过是思想向基于成见的强制力量的祈和,而无法带来刷新过往和开启未来的创造;一切的拐弯抹角和迂回曲折,皆因为我们需要在临渊履冰中习得如何把握事物的必然性,进而获得认识必然性的自由。特别是当我们要哲学地谈论哲学——即A作为洞见事物之必然性的知行统合体的哲学时,更需要“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由”才能与“一种纯粹的必然性”唱和;并且,只有在这种共鸣中才可能将思想推向极限——不是以大理石头像般的刻板框定时空之流形,而是如洞穿冰河般面向未来的开敞。

论及“什么是哲学?”,德勒兹和迦塔利说,这个问题一再被提起,甚至已经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哲学是一门形成、发明和制造概念的艺术”;而更重要的是,哲学这门概念之学离不开与真实、概念乃至与智慧为友的哲学家或智慧之友——即那些寻找智慧、但尚未正式拥有智慧的人。在这个隐喻中,朋友意味着一种独特的、与抽象实体的神交,因而成为内在于思想的在场,关乎使思想成为可能的内禀条件、鲜活范畴乃至切身之体验,这种抽象的朋友之爱使哲学家在概念的创制中成为概念的工匠和创制思想的冒险家。

创制概念与友爱智慧使哲学成为一项与实体、客体性和本质相关的危险的事业。危险何在?海德格尔在《何为哲学?》中指出:“何为哲学?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能靠研究历史上对哲学的定义,而只能跟流传给我们的存在者之存在进行对话。”问题是,什么是“流传给我们的存在者之存在”?不论我们将其视为存在的遗骸拟或是即将来临的存在,其大端有二。一是自工业化以来的现代世界生产、市场和民族国家体制在通过不断创新而实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产生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危机,而吊诡的是这种危机貌似是在我们所制造出的知识和信息如雪崩般喷薄的情势下产生的,并且其中有些危机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本身。二是世界以一种裂变的方式发展,从现实社会到虚拟空间,一方面包括人、自然物和人工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意向、意志与气质都不再是纯粹的客体,而在互动纠缠中成为基于异质性构成的准客体;另一方面,能源的使用、交通的发达与通信的流畅使得世界之中所有的实体都经历了个体化的洗礼,各种非预先存在的关系成为世界流变的奇点,部分成为无法被完全纳入整体的碎片——人们固然可以借助知识与权力在部分之间创造出各种非预先存在的关系,但也使世界成为整体上不可积的繁复与混沌交织的空间——世界之褶皱。

哲学这个事业的危险所在就是我们不再能立足一个整体或总体的世界框定存在,而只能在世界的褶皱中探寻存在之脉络,并且这种探寻的目的是使岌岌可危的存在能够存在下去。认识到存在的危险,恰是智慧之友应听从的时代之召唤,也是我们聚集在六十年这个从存在论意义上来讲并无特定必然性的时空节点展开反思与前瞻的意义之所在。无疑,人类的命运与存在的未来不完全取决于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亦不完全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信息的规制所能缓解,而很可能更在于我们对信息的限度、知识的边界与创新的约束的批判、反思与审度,或者说在于我们如何回到苏格拉底——作为爱智者首先应认识到自身的无知——不论我们对未来的风险采取的是预防性原则还是主动性原则。惟其如此,才能超越人类及其理性的有限性,才有万一的可能在无限性的危险所设定的红线之下超低空安全掠过。

今天的纪念活动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件,因为有在座的智慧之友,还因为有从孔子、柏拉图、马克思、维特根斯坦到贺麟、金岳霖以及许多许多的思想如风的不在场者,我们才得以在精神空间中吹散各种风雨如晦和漫天雾霾,千般喜悦、如此雅致乃至不无风情地躬逢其盛。

事件不是一个抽象的几何平面,当然会携带着过往的痕迹,但从历史的厚度中最终绽出的是现实的存在,它由现场丰富的声音与共鸣所组成。

今天是冬至后的第二天,并未下雪,但就算是来一场亘古未见的漫天大雪,也不会在我们的心里抹去今日所留下的郑重加欢喜。

各位同仁,未来是我们的,我的爱智慧的至爱亲朋!存在永远是即将到来的存在,我们的智慧亦复如是!

谢谢大家的聆听!

 

                                                                                                                                  2015122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8-945170.html

上一篇:从博客抄袭及不当回应事件看科研人员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下一篇:如何理性看待科技奖励
收藏 IP: 106.37.40.*| 热度|

2 武夷山 熊孝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