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剑录——品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jianlu 仙鹤已随白云逝,只留明月照清心。

博文

综述真的是你所认为的那么简单吗?综述并非简单的文献堆砌!

已有 2794 次阅读 2022-1-20 15:38 |个人分类:科研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Introduction。这方面主要是对背景的介绍,在外国学术上介绍如下:

不要与书评相混淆,文献综述调查与特定问题,某一研究领域或理论相关的学术文章、书籍及其他来源(如会议论文集等),提供每项工作的描述,总结和批判性评价 ,目的是提供关于某个主题的重要文献的概述。

2、Components。这部分是Review的主体部分,需要包括话题的论证介绍。

文献综述应包括以下要素:对所考虑的主题,问题或理论的概述,以及文献审查的目标,对正在审查的工作分类(例如支持特定职位的那些,反对的那些,以及那些 完全提供替代论文)解释每项工作如何与其他工作相似以及如何与其他工作有所不同关于哪些部分在其论文中得到最佳考虑的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

3、Definition and Use/Purpose。这部分主要写整个Review的总体定义和用途,需要简明地说出其功能用途:

文献综述可能构成论文或论文的重要篇章,也可能是对某一主题着作的独立评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目的都是:将每项工作置于其对理解所审查主题的贡献的背景下。描述每项工作与正在考虑的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确定新的解释方式,并阐明其中的任何差距。 以前的研究。

解决之前看似矛盾的先前研究之间的冲突确定先前奖学金的领域以防止重复工作为未来研究指明前进的方向在现有文献的背景下放置一个人的原创作品(在论文或学位论文的情况下)。

综述分为两个层次: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评述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深刻了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做文献综述常见的错误:①文献搜集不全,纳排标准不明确,遗漏重要观点;②文献需要新,但不能盲目追求新,很多旧的文献一样重要;③文献要全面,不能只收集期刊文献,学位论文、发明专利、互联网资料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综述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应该比文献统计、文献计量之类的论文更高:

1.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2.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3.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4.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7064243

https://www.sohu.com/a/281047149_9995067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974-1321865.html

上一篇:人生·江湖——技校分流
下一篇:来俊臣和《罗织经》,以及高校里的小人们
收藏 IP: 61.157.159.*| 热度|

3 黄河宁 李万峰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