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晨光的科学和哲学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cguang 兴趣:色觉, 哲学, 美学, 进化论,广义信息,投资组合

博文

摒弃信息哲学中的朴素反映论思想

已有 7735 次阅读 2007-6-16 12:56 |个人分类:信息的数学和哲学

摘要:信息论表明,反映和被反映者只要有对应关系,无需相似,就有信息;信息反映了减少的不确定性。而朴素的反映论认为,我们的感觉和物性相似,信息来对物性的正确反映。有人因此站在站在朴素反映论立场上,提出与信息论不相兼容的信息定义。本文通过颠倒色觉和实指定义分析,证明我们的感觉也是符号,一种符号和它反映的物性完全不像似。所以,我认为信息论对信息本质的看法也适合于感官感觉。我们应该把信息论的观点贯彻到哲学,而不是把朴素的反映论带进信息论。用朴素反映论的观点定义信息是倒退。

关键词:朴素反映论,信息本质,颠倒色觉,实指定义,色觉模型

在陈雨思的总结性文章(http://survivor99.com/pscience/20041217-20041229/cyx01.rtf )中,除了一些显然不是定义的定义(比如:信息就是信息, 不是能量也不是…), 我们可以把定义分为两类。前一类强调信息来自差异,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熵有关,有序性,特殊性等,和经典信息论兼容, 我且说它们是科学定义;后一类强调信息来自事物的属性,状态,显示,和朴素反映论兼容,我们且说它们是反映论定义。

科学定义有:

(2) 信息是事物之间的差异 (Longo,1975) 。
(3) 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 (Ashby,1956) 。
(5) 信息是系统的复杂性 ( 张学文等 ) 。
(9) 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 (Eepr,1971) 。
(11) 信息是收信者事先所不知道的报导。
(12) 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Shannon,1948) 。
(13) 信息是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的东西 (Tribes etal, 1971) 。
(14) 信息是负熵 (Brillouin,1956) 。
(15) 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 (Wiener,1948) 。
(16) 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度量 (Wiener,1948) 。
(17) 信息是被反映的差异 (陈雨思衍推的, 1968) 。
(18) 信息是被反映的变异度 (陈雨思衍推的, 1968) 。

(20) 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 ( 鲁晨光 )

(23) 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Hartley,1928) 。

反映论定义有:

(19)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的属性 ( 刘长林, 1985) 。
(22) 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东西。

(30)信息是“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钟义信(这个是他的认论定义,实际上包含其本体论定义;因为感知认识没有信息损失时,认识论信息就等价于本体论信息)。

( 31)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邬焜

(30是陈雨思文章中有的,31是鲁加的)

现代通信理论告诉我们,传递信息只需要信宿和信源之间有对应关系,至于用哪个信宿符号代表哪个信源符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任意的。比如,要传递a,b,c…构成的信源符号,我们可以用二进制数01表示a,也可以用110表示a。而且,信宿符号和信源符号(或被反映的事物)也可以没有任何相似性。有人会问:既然不相似,怎么会有信息? 经典通信理论告诉我们,信息来自对应关系,信宿符号的偶然发生反映了信源相应的符号或事物的偶然发生,所以含有信息。

而按照上述朴素反映论定义,信息来自对对象自身属性和状态的反映。好像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是因为感官正确反映了外物。因而日常信息传递和现代通信理论中的信息传递不同,所以信息要有不同定义。

然而,我的色觉和分析哲学研究表明(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color/index.htm),这种朴素反映论观点是不对的,感官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和现代通信理论是兼容的, 我们的感觉只是符号,一种符号和它反映所反映的外物或物性毫不相似。

早在100年前,Holmholtz就通过颜色和色觉的分析得出结论:感觉是符号,感觉和它所反映外物不相似。 这种观点遭到列宁批判。列宁在感觉问题上就持朴素反映论观点, 他认为红的色觉反映了波长是680nm左右的红的色光,两者是相似的。

我的专著《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color/index.htm)

中提出了两个支持Helmholtz的证据。一个是我发现的色觉译码模型――它在本质上就是数字电路中的三八译码器(只是输入输出是模拟量,参看http://survivor99.com/lcg/my/colormodel.htm ),按照这一模型,色觉如同传递信息的数码,和色光的对应关系完全是任意的,一种色觉和一种色光毫不相似。另一个证据是对实指定义的发现。 我发现,如果两个小孩天生色觉颠倒――响应红花绿草色觉颠倒,这完全不妨碍两个小孩同样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所以由正常人语言一致断言他们感觉一致完全行不通。据此可以证明:不存在标准感官,这种感官按原样反映外物的颜色。既然如此,外物表面自身是什么样子,就是不可感知的。好像这会导致不可知论。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把物理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感官感觉就行了。物理学相对论不是不可知论,感官感觉相对论也不是不可知论。 感官感觉的相对性原理是:标准感官是不存在的,能够同样分辨外物的感官完全等价,不可区分。

第二,说一种感觉和外物不像似,但是一系列感觉中还是有客观内容的,这一客观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信息。为什么有信息呢? 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一种感觉和一类色光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而且,不同色觉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色光之间的差异。

我虽然不赞成列宁的朴素反映论关于感觉的观点,但是,我的分析却支持列宁对颜色客观性的肯定,从而最终还是站在列宁的唯物主义一边。于是我提出用兼容现代信息论和物理学相对论的模拟符号论取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按照信息的反映论定义,度量信息是否更加简单更加合理呢?我们没有看到。钟义信倒是提供了一些公式,但是那么些公式完全违背常理(参看我写的:《钟义信的全信息公式有意义吗》,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zyx.htm )

我的广义信息论研究表明,要度量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比如语义信息,感觉信息,测量信号信息,我们只需要对经典信息量公式做不大的改动就行(参看http://survivor99.com/lcg/books/GIT/index.htm )。和经典信息论不同的是,我的广义信息论中,除了考虑被反映事件的随机不确定性,还要考虑语言或作为符号的感觉的外延的随机不确定性(又称模糊性)。一种感觉并不是一种色光的象, 而是许多色光(人眼不能区分的许多色光)的象, “罪犯是年轻人”中的年轻人外延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除了随机不确定性,我们还要加上外延的模糊性。 所以,我坚持信息的科学定义,特别赞成这样一种定义:信息是减少的不确定性(包括随机性和模糊性)――它是修正了的Shannon定义。 我以前说信息的本质是被反映的特殊性,意思是相近的。因为我说的特殊性包括偶然性和不相似性(按照这一定义,越是把偶然的,和其他东西不相似的事件预测准了,信息量越大)。

但是,许多人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看法。主要理由是: 信息和空间的复杂性有关。我认为, 这也是有道理的。 Kolmogorov的复杂性理论(参看http://arxiv.org/PS_cache/cs/pdf/0410/0410002.pdf )应该说是Shannon理论的一个很好补充. 该理论假设我们不知道信源的性质—概率分布P(X), 只知道信宿—比如一幅数字图像(或一串0-1码)—是什么样子. 把数字图像压缩编码, 无失真编码的最短码长就是图像的复杂性. 用这种观点理解图像信息, DNA遗传信息….比用Shannon理论更直观.

      但是, 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信息和Shannon信息是不同的,Shannon理论或广义信息理论度量的是图像反映外物(各种可能外物中的一个)的信息,而Kolmogorov信息反映的是:要为图像无失真编码, 需要多少信息。而编码信息可以用Shannon熵度量。码的长度越长,码所表达就是维数更多空间中的一点,不确定空间就越大,码就越特殊,信息就越多。所以,Kolmogorov用复杂性定义的信息,并不超出Shannon理论。

从各种信息的度量看,信息的本质仍然可以说是:减少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被反映的特殊性。当然, 为了直观起见, 我也赞成把信息定义为: 被反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现在我们看到,无论从现代通信理论还是从分析哲学看,信息在本质上都不是对事物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特殊性和复杂性的反映。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用信息论的观点改造哲学,而不是相反,把朴素反映论带进信息哲学――那是倒退!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 .9 .35、 58

2 鲁晨光.广义信息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10

3 邬焜, 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潜科学网站,2004.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6-3356.html

上一篇:漫谈投资组合的几何增值理论--系列短文
下一篇:鸟雀为什么这样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