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金山嶺長城的菠蘿 – 明代與南美的接觸

已有 3758 次阅读 2014-11-14 03:12 |个人分类:地理大发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传入中国, 美洲农作物

看到一篇谈地理大发现与香料贸易的博文,谈到菠萝、番薯的传播到欧洲,定在1400年代前叶是错误的,与西方自己的记载差200以上。我把在新浪博客自己的文章转来這裏。下面外国文献都有原文可以对照。详细参考书目在《宣德金牌启示录》一书里,这里只是简介。

金山嶺長城的菠蘿 – 明代與南美的接觸  李兆良

2010年12月14日的走遍中國電視欄目介紹了金山嶺長城。這段長城是比較雄偉險峻,一望無際,沒有八達嶺那麼寬待遊人,真的非好漢不可登。金山嶺長城是明代名將戚繼光設計監工的,難怪如此氣魄,如此巧妙,精美。在一些門樓,通風口上居然雕有各種圖案,有花草,蜻蜓,蜜蜂,葵花,菠蘿…


突然,我震驚了,葵花,菠蘿這兩種植物都是美洲特有的物種,怎麼會這麼早出現在戚繼光的明代?向日葵只有一半,可能會引起爭議,但鳳梨是毫無問題的生動寫實。這裏只討論菠蘿。


圖: 金山嶺長城 - 向日葵和菠蘿的圖案

戚繼光(1528-1588)這位抗倭名將原來看守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區,對抗倭寇入侵。1567年,他被調往金山嶺,保衛北疆。他在那裡守戍16年,監督施工這段長城。在福建泉州,有一個城堡也是他督建的,至今屹立,我於2010 年參觀了這道原牆,雖然沒有到過金山嶺,也領略到戚繼光這位將軍的偉大,關懷和智慧。他在金山嶺營造的長城,讓在朔風凜冽下營造,抗敵的士兵們,通過這些圖案,打發鄉愁和苦悶,得到一點人生的趣味和希望。


菠蘿,又名鳳梨,是南美洲巴西和巴拉圭土生土長的熱帶水果,別的地方的菠蘿都是從美洲引進的。土人稱這種果為納納斯(nanas)意思是上好的果子。據說哥倫布1493年看到,帶回歐洲,西班牙的國王查爾斯五世(統治期1519-1556)連碰都不碰。1661年,英國查爾斯二世(統治期1660-1685)第一次嘗到,甘之如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統治期1715-1774)更情有獨鍾,使菠蘿成為珍品。開始時,從西印度群島運到歐洲,菠蘿不耐運輸,容易壞掉。因此,歐洲人嘗試在溫室種植。荷蘭人1686年成功後,1719年輸入英國,1780年輸入法國。後來,19世紀時,把菠蘿引入暖和的阿佐爾群島(Azores),方便運輸到歐洲,溫室栽培就沒法競爭了。如今,水果是生長在熱帶地區的每一個角落,主要產地是夏威夷,波多黎各,馬來西亞和巴西,中國台灣更是最重要的產地之一。罐頭菠蘿的生產是1946年以後的事了。

菲律賓有一種很特別的布料,白色,很硬朗,是用菠蘿葉子的纖維制的,據說1571年就有。東南亞的人不止吃菠蘿,也會綜合利用菠蘿,他們一定已經大量種植。這與本草綱目,金山嶺長城的時代,幾乎是同時。利瑪竇到澳門是1582年,晚於上述時間。

金山嶺長城的菠蘿圖案雕刻不會晚於1583年。中國北方太冷,菠蘿不會長,戚繼光一定是從福建沿海帶去的觀念,那是1567年以前,菠蘿已經在福建看得到。蜻蜓,蝴蝶,蜜蜂不是什麼稀有的東西,那菠蘿也不會是。就是說1567年以前,菠蘿在南中國已經普遍。

李時珍花了三十年時間,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他沒有列入菠蘿,卻列入菠蘿蜜,是另外一種水果,外型有點像菠蘿。顯然,應該先知道菠蘿,才有菠蘿蜜。無論如何,在中國出現的菠蘿應遠早於戚繼光離開福建的1567年。

在美國和英國,菠蘿圖案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裝飾大門,門柱和家具,出現在1730年以後,比金山嶺晚了快兩百年。這種習慣,除了菠蘿本身的圖案意義,也是美洲土人的風俗。他們把菠蘿放在在門楣門旁,或掛在門上,作為吉祥,歡迎祝福的意思。今天,美國的一些仿古的家具,樓梯把手,欄杆頂,圍牆,也經常用菠蘿圖案裝飾。 

所有現在的教科書,都猜測菠蘿是由葡萄牙或西班牙人通過菲律賓帶來東方,但是沒有確實證據記錄。據說是16世紀中葉,菠蘿到達印度,爪哇和中國。印度的西岸曾經是葡萄牙殖民地,爪哇被荷蘭統治,菲律賓曾被西班牙佔領,這都是16世紀中葉發生的事,當時歐洲人自己還沒有發生興趣食用或成功種植,他們怎麼會引入亞洲呢?為什麼這麼快就在中國傳播呢? 

以上的分析,表明菠蘿作為水果,裝飾圖案是經過一段不短的時間的,在歐洲和美洲的發展花了超過 200年。如果是歐洲人發現帶來亞洲,不可能如此迅速。因此菠蘿一定是更早就來到中國。 

下面再看菠蘿這詞的沿革。

只有英語用pineapple。 這詞1398年就出現,代表松果,不是菠蘿。1664年才改為用作菠蘿。歐洲其他國家叫菠蘿為ananas, 是從美洲土語音譯過來的, 最早應該是從佔領巴西的葡萄牙人那裡學來的。菠蘿的拉丁學名Ananas comosus 也是源自這名字。阿拉伯,伊朗,印度,馬來,印尼也是用差不多的發音。西班牙語piña,也是從松果一詞而來,菲律賓語pinya,因為菲律賓給西班牙統治過。如果中國的菠蘿從菲律賓傳入,那就會用pinya 之類的名字,從歐洲直接傳入,就會用ananas發音。為什麼漢語用完全不同的發音,稱之為菠蘿?菠蘿肯定是外來語的音譯,表示中國人知道這果名是從另外一些人得到的,有別於葡萄牙,西班牙。菠蘿這種果在中美洲,南美洲分佈比較廣,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名字。這表示,菠蘿並不是由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傳入,而是中國人自己另有途徑。

菠蘿還有另外的名稱叫鳳梨,暫時不曉得“鳳梨”的來歷,大概是因為它的葉像鳳的尾巴。目前知道的,只有泰語是與漢語相似,叫sapparot, 或者laai (梨)。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只有泰國與中國用同樣的發音?菠蘿傳入中國似乎是通過泰國了。明代的泰國人到過美洲嗎?應該沒有。當時鄭和從外國輸入的貨物,不一定經過東海岸,很多是通過茶馬道的。茶馬道有多條通越南,泰國,緬甸,進入雲南,再運到別地,省掉很長一段繞過馬來半島的水路。再把時間計算連起來,鄭和船隊從美洲帶回菠蘿,經泰國茶馬道進入中國的途徑就脈絡清楚,符合邏輯了。泰國,雲南的傣族流行菠蘿飯,大概是從明朝開始的。

從金山嶺的菠蘿圖案,可以推論,明朝鄭和時代到達美洲是極有可能的,是鄭和時代中國人把菠蘿從南美帶回來。一貫說西班牙,葡萄牙人把美洲作物帶來亞洲只是臆測,完全沒有任何文獻和實物根據。

參考:

Gary Y Okihiro (2009), Pineapple culture: a history of the tropical and  temperate zon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年12月19日。保留著作權,轉載限於非牟利用途,不能改動,請註明出處。)


補注: 有朋友說看不明白如何下這結論。茲再說明一下。

菠蘿是中南美洲的植物。別的洲現有的菠蘿都是人類從美洲帶去的。 任何作物從引進,學習特性,成功種植,繁殖,傳播到別地,有一個過程。歐洲從知道菠蘿這植物到喜歡食用經過100年,用在裝飾上是近200年後。如果中國在1500年中葉已有菠蘿的圖案出現在長城,應該50-100年前就傳來中國。那時歐洲人還沒有到美洲。

菠蘿,葡萄這些名字是音譯自外來語。中國對菠蘿的名稱與歐語的名字ananas完全不同發音,當然字源也不同,表示從不同的美洲人獲得。是誰先給這名字暫不可考,因為許多美洲原住民遭歐洲移民滅絕性的屠殺,早期的土語已經無人知曉。雲南的菠蘿蜜也叫木菠蘿,明顯是相對草本的菠蘿而命名。應該先有菠蘿,才有菠蘿蜜,木菠蘿。菠蘿蜜這物名在哥倫布到美洲之前就有中國文獻記載。

前面寫了一篇關於菠蘿在互聯網上錯誤的引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57879f0100qqh8.html

許多歷史的誤導也是以訛傳訛。不認真去窮根究底,便不得真相。

(2010.12.20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843282.html

上一篇:科学人必备 – 知言
下一篇:辣椒 - 明代人到達美洲的證據
收藏 IP: 71.66.252.*| 热度|

7 戴德昌 徐磊 姬扬 骆小红 王荣林 田云川 rfm2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