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重在思维帮助
热度 1 刘国忠 2019-1-26 17:25
三十年过去了,至今我还是很清楚的记得,女儿初一时的某天下午放学回来后,满脸的不高兴。 女孩子只要能学优数学,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会差到哪里去,我最牵挂的就是女儿的数学学习成绩。 我首先想到的是,女儿是不是遇到数学学习的困难了?便问,今天数学课有没有听懂? 女儿生气的说,我又不是呆子,怎么会听不懂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201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目标学而即创之 革新课堂教学技术
热度 1 刘国忠 2019-1-18 19:09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问题,千头万绪,核心在课堂,课堂的核心就在教学技术。这是现在就需要做的实在事,也是比较长久的实在事。 回顾人类教育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家孔夫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很具体的教学技术。同时期的古希腊教育家 苏格拉底提出了助产法,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具体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属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2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学而即创之是人的本能
热度 1 刘国忠 2019-1-12 09:40
创新之不难的现象启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时可以让学生们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立即用来创新自己。简而言之,就是 学而即创之了 。 如果没有人人都很熟悉的 学而时习之,我未必会想到学而即创之。 让学生们能学而即创之的教学早已有之。二千多年前,和孔子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教育学生们时,就这么做了。 我在网上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2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学而即创之之四: 创新的根本所在是思维
热度 2 刘国忠 2019-1-4 18:46
创新的根本所在是思维,是思维过程,是能创新的思维过程,不是其他。目标知识创新的数学教学必须首重让学生们能创新的思维教育。 能让学生们创新的思维教育要尽可能的在课堂里进行,充分利用创新的不难,让学生们能学而即创之。这样做,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利大于弊的选择,能从根本上解决减负提质的大问题。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24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重原理是为了创新
热度 1 刘国忠 2019-1-1 11:36
最近,在网上看到《上海数学为何独具魅力?》一文。该文借英国几个老师的口,吹捧了上海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英国的一位老师说 他们的中小学数学课本,知识点比较零散、注重了知识点的广度。小学一年级即开始教授分数概念,小学阶段会教遍小数、分数等各种数学概念。 中小学数学课本的这种类似变化在我国也有出现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不怕不会创新,就怕习惯了不创新
热度 3 刘国忠 2018-12-21 15:24
从可操作的角度,我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应确定在:让学生们能创新。 让学生们能创新,目标是创新。要培养创新思维,追求知识创新的教育教学质量。 今天一定包含昨天,明天一定包含今天和昨天,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60 年前,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了天,美国科技落后了。美国人慌了,“全国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2125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学而即创之之一: 创新也有不难时
刘国忠 2018-12-13 07:14
在南通乐天玛特超市,我第一次看到了巴沙柳魚。顺便讨教营业员,巴沙柳魚怎么做着好吃。营业员很热心地告诉我,烧时配上蕃茄。买了两条巴沙柳魚,买了两个蕃茄,回家照着一试,口感确实好。 平时,我在超市也常买鳊鱼、鲫鱼等等的鱼,这些饲养的鱼都远不如野生的好吃。我想,巴沙柳鱼是鱼,鳊鱼、鲫鱼也是鱼啊,烧时如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218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感觉是手段的统帅
刘国忠 2017-11-23 09:28
-- 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说说( 14 ) 提起谁是最伟大的教育家,人们不会不想到布鲁纳。我敬佩布鲁纳,首先是敬佩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布鲁纳拿到了美国全国科学院的话语权了,在《教育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只是提出,没搞强势的推广,更没有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威胁。布鲁纳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几乎 ...
个人分类: 数学思维教育|18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感觉和分析
刘国忠 2017-11-23 09:23
-- 无课外作业的感觉教学的说说 ( 13 ) 关于真理检验,网上有过集中于实践法和逻辑法的热烈争论。如果说逻辑思维过程的主体,是分析,是问题的为什么的解决。那么实践思维的主体,需要探索问题的是什么,首要的就是感觉,需要感觉的真实,需要对感觉进行分类,进行选择,就是相对的感觉了。微观上 ...
个人分类: 数学思维教育|19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