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没有主动就不会有创新
刘国忠 2021-6-9 06:19
从创新自己的角度去看,我们每一个正常人,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创新,不会没有创新。创新的多少有不同,价值有不同。 例如。面对一条新的数学题,你独立思考,解决了,这就是你的创新,肯定是创新了你自己。 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都是你自己的主动活动。 认真回想一下我们创新自己的所有活动,其过程有不是主动所为的吗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8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得不是天赋第一
刘国忠 2020-4-19 11:43
教育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得不是天赋第一。这是不忘教育教学的整体,宏观定位。 我在这里讲的天赋第一,也就是说要把天赋作为目的目标的统帅,努力作为被统帅。手段上,要把努力作为统帅,天赋作为被统帅。在这里,手段和目标的,统帅和被统帅(或说第一第二的),定位很明确。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0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抓住相同关联,重视逆反思维
刘国忠 2020-1-27 10:16
有人问我,你说思维过程要抓住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等。说了这么多的最,具体怎么看?要实在一点。 这就是对我说的这些话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质疑,实实在在的注重了我说的这些话,尊重了我这个人。质疑的太好了,我很高兴。 最微观的看,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1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马蹄肉圆--刘海粟的一道家庭菜。
刘国忠 2020-1-13 07:20
每年过年时,我们家会做一道家庭菜,就是马蹄肉圆。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几年时期,也坚持下来了。 这道马蹄肉圆,在别人家我从未吃过,在我去过的大大小小的饭店也没有吃过。这是我们刘家的一道百年传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7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小学四年级平几实验教学检测题
刘国忠 2019-10-4 17:07
小学四年级平几棋教学小实验,下午2时30分结束,历时四天,教学了14课时。 教学对象:如皋市江中小学四(7)班学生李昀辰 ,四(5)班学生李昀泽,都是10岁的小女孩。 教学过程中,两女孩的家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23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知识感觉、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
刘国忠 2019-9-28 10:59
最近, 90 岁的老人袁隆平以视频方式给西南大学学子回信,勉励青年,说了“即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个字。强调说,要做有心人。非常好。 要做有心人。我的理解,这个心的核心就是意识。如灵感等。说大一点的概念,就是感觉。 书写拼字都有困难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认为:天才是 1% 的灵感加上 99% 的汗水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272 次阅读|没有评论
玩的就是感觉
刘国忠 2019-9-28 07:55
要发现创新,首靠脑子,必须有 感觉 、 记忆 和同生异长之 求同 的综合性思维,三者缺一不可。 “平几棋”,有了方便记忆的 “棋盘”,有了同生异长之求同的“棋规”,剩下的就是要凭自己的感觉去玩发现创新,在发现创新中玩,能从发现创新中来再到发现创新中去。 看图 1 。 A 、 b 两条直线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3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再看钟启泉学教之说的思维方式
刘国忠 2019-9-15 15:12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无限崇拜的大环境中长大的,特别习惯崇拜语录。现在老了,最习惯的仍然是不讲逻辑的语录思维。 钟启泉也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也有这样的思维恶习。 钟启泉在《把教师视为“教的专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一文中说,“《论语》中,’学’字出现了64次,而‘教’字仅出现了7次。” 哈哈。不知是从何人何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23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兴趣和习惯,哪一个更重要?
刘国忠 2019-9-1 11:26
兴趣和习惯,哪一个更重要? 泛泛而论,很难说清楚是哪一个更重要。首先能够确定的就是,教育中对兴趣和习惯的培养,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人有五大欲,活动、思维、吃食、性爱和色美。包括她们的相反,即不动、不思、不食、不性和不色,都是人之欲,或说是人之本能。人的动与静(不动)的本能下,我们的教育就有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68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只有描述:
刘国忠 2019-8-17 10:37
睁着眼看事,闭着眼说话。我从上网的第一天开始,就是这样的只说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不同的学术技术,不说政治、意识形态和其它。 不管是什么人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理念、观点等,我都习惯质疑一下。为追求真实,我们很需要这样去做。这是我的一个思维习惯,希望人们能见怪不怪。 我习惯独立思考,几乎是无一例 ...
个人分类: 学而即创之|11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