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回忆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普考察的日子(2):格陵兰冰盖的召唤

已有 4146 次阅读 2016-9-1 06:21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2、北极格陵兰冰盖的召唤

2009年7月15日下午15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联合组织的“北极格陵兰北京中学生科普考察队”一行26人,乘坐中国航班的飞机离开北京,前往北极格陵兰科普考察。

这次北极格陵兰北京中学生科普考察队由26人组成,在队长周琳、刘丽带领下,由北京四中、五中和一零一中的马老师、秦老师和21位优秀同学组成,我被邀请作为此次科普考察的科学顾问。

考察时间是2009年7月15~26日,考察区域是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北纬66度40分到北纬72度附近的地区。

这次我们组织的北京中学生北极格陵兰考察活动,是我国国内组织的第一次,具有一定的探索目的。

出发前,同学与老师们商量提出的考察题目有:北极格陵兰与北京植物对比观测研究;北极格陵兰土著居民的历史调查;中国企业家介入格陵兰经济开发可能性调查;认识北极地区冰雪世界有绿洲的原因;认识气候变暖对北极冰雪的影响;北极格陵兰西部海域鲸的习性调查与拍摄;北极格陵兰西海岸蚊虫习性调查……

差一点没有成行  

过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曾经多次组织北极科学考察和科普考察,都是通过与挪威科学研究单位合作,在挪威驻中国大使馆办理文化签证,非常顺利。

然而,此次去格陵兰科普考察必须通过丹麦驻中国大使馆签证,因为格陵兰的外交是由丹麦管理的。

丹麦大使馆要求我们办旅游签证,这就必须依托国内的一家旅游公司。问题来了,国内旅游公司要求交管理费五万元,还必须派一名导游随行,导游的一切费用由我们负责。这十多万元的额外费用我们无法承担。

情况紧急。刘丽急中生智,建议用我的“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身份试试。

当刘丽把我的“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证书”(照片13)发送给丹麦大使馆并详细介绍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极建站等方面科学研究工作后,丹麦大使馆同意我们办理文化签证。

免去了那笔巨额费用,我们得以成行。

照片13.这份荣誉证书帮助我们北极格陵兰科普考察成行

           寻访因纽特人踪迹

2009年7月19日10点,考察船到达格陵兰西海岸的Uummannaq(70º40'N,52°08'W)。

Uummannaq既是这个城市的名字,也是这座山和这个岛的名字。Uummannaq山海拔1175米,看起来像一颗心。这个岛上有1500人,以渔业、打猎为生。在这个城市中,随处可见因纽特人自制的鱼干。

Uummannaq很美,背靠宛如心灵的山,面临浩瀚的大海,捕鱼打猎,生活有靠。

我们分乘小艇上岸,先通过这个城市的“大门”(照片14)。大门是用两根粗大的宛如象牙的鲸骨相对排列而成,特别有地方特色。

一进入城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乎各家各户的房屋四周都储存有足够的鱼干(照片15)。

照片14.当地特别的大门用两根粗大的宛如象牙的鲸骨相对伫立而成

照片15.各家各户的房屋四周几乎都储存了足够的鱼干

学生们有一个课题是调查因纽特人的发展历史。今天的任务是,想法访问当地的因纽特人。

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

一上岸,我和好几位同学就专注寻找访问对象。

一位看上去约50岁的慈祥妇女成为我们追寻访问的第一个对象。开始,我让孩子们去接近这位妇女,由于语言关系,没有成功。

我亲切地走近这位妇女,尽可能用肢体语言亲切地表示要去她家访问,她微笑着,示意让我们跟随。我们紧紧跟随她攀上木制的楼梯,来到了她的家。

主人的房屋面临大海,远望海上一览无遗(照片16)。

这位妇女介绍了家里的男主人,她的丈夫。主人的家很清洁,也比较整齐,接待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显然没有任何准备。

 交流中,我们知道这家主人的男孩子在美国攻读硕士,主人为自己的儿子而骄傲自豪。

我们赠送主人礼品后,女主人动情地拿出一付自织的毛线手腕护套送给刘丽。刘丽的确感动了,毫无准备的她,情急中,把自己脖子上的围巾取下来送给了女主人(照片17)。在热烈的气氛中,大家又随意合影留念。

我们分别时,主人和夫妇依依不舍地在门口挥手送行。当我拍照时,心里似乎感觉到了中华儿女之间的心心相印之情。

无独有偶,在我怀着惜别心情离开主人的途中,突然,那位主妇追赶过来了,她手中挥着我的登山杖,向我们呼喊着什么。我一看就明白,那是我落掉在她家的登山仗,赶紧迎了上去,接过登山杖,握手致谢,并和她合影留念(照片18)。

从我看见主人高举登山仗示意,到我与女主人合影留念的过程中,在我的心底流过一股又一股热流,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民族感觉,仿佛是海外遇乡亲,又仿佛是他乡遇故人……这,也许是学生们追寻因纽特人发展历史的一种潜在意识吧!我的心底吟出了一首诗:  

第一大岛访土著,中华儿女心同步。

言语不通情相连,短暂时光永留驻。

   

经过我们再三寻找,终于访问到了能够用英文与我们交流的因纽特人(照片19)。从他们那里,学生们调查到了一些有关因纽特人发展历史和迁徙途径的材料。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同学们又根据格陵兰西海岸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初步认为,因纽特人的祖先很可能是蒙古民族,他们是经过白令海峡从北美洲来到格陵兰岛的。

照片16.我们访问的因纽特人的住房面临大海

照片17.在欢笑声中,考察队领队刘丽给女主人赠送中国生产的围巾

照片18.女主人送回我的雪杖,我们合影留念

照片19.学生们终于找到一位因纽特女士会用英语交流

      倾情传播华夏文化

2009年7月29日晚10时起,考察队的同学们与船上的外国朋友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中国文化交流。考察船上最大的、可以容纳近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充满了这不大不小的报告厅空间。

文化交流主要包括三项:一是中国书法,二是太极拳,三是介绍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是由人大附中女同学张梦溪介绍,中国书法交流由北京四中女同学秦达然任教,太极拳由北师大二附中同学宋天泽与北京四中同学联合任教。

性格内向的张梦溪不知从哪里收集了中国古今各地的建筑资料,特别是古今的建筑图片,令人大开眼界;她还认真地剖析了我国古今建筑的发展情况,并对比了国外建筑的不同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来听讲的外国人更为这位中学生的渊博知识和中国的古建筑赞叹不已。

在进行中国书法交流时,四中同学秦达然先简单讲解握笔、书写的基本要求,然后,一个个手把手地教(照片20),当外国朋友在秦达然同学的指导下完成一幅作品时,骄傲地请大家为他们照相。

太极拳更热闹了。“拳师”宋天泽同学在台上认真执教(照片21)时,台下的拳友已经跟着练起来了(照片22)。一当宋“拳师”等执教完后,拳师和拳友们便合在一起热情地练开了。有趣的是,第二天,我们上岸去因纽特人家访问时,孩子们不知怎么也当着我们表演起太极拳了(照片23)。

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的年轻而有心的女老师奚盼不仅组织领导了这次活动,而且拍摄记录了这次活动。

同学们一提起这次活动,那种内心的自豪感顷刻便洋溢于眉宇之间,因为同学们首次在国外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到了自己也能够享受传播中华文化的幸福。

照片20.同学手把手地教外观朋友书写汉字

照片21.宋天泽同学担当起太极拳教师

照片22.外国朋友热情好学认真跟着练习

照片23.“太极旋风”不胫而走,当地孩子们看见我们就即兴表演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1000042.html

上一篇:回忆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学普及考察的日子
下一篇:回忆我与北京青少年北极科普考察的日子(3):师生共同认识北极
收藏 IP: 111.132.217.*| 热度|

5 杨正瓴 檀成龙 吕洪波 李土荣 ndge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