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熊丙奇:985、211学生就业根本不应该用就业率来评价 精选

已有 11406 次阅读 2014-6-6 09:44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以平等自由竞争环境促就业

 

■本报记者 王剑

很多人对去年的最难就业季还记忆犹新,今年的更难就业季已摆在毕业生眼前。那么,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现实到底是怎样的?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将会如何?怎样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围绕这些话题,《中国科学报》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中国科学报》:前不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高于“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这说明什么?

熊丙奇:近几年有关就业率调查都显示高职学生要高于本硕学生,但其实对整体的就业形势来讲并没有带来特别大的改变。

首先,虽然高职学生就业率相对好一些,但最终主动选择高职的学生还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迫不得已选择高职。另外,高职学生就业以后,事业发展可能会受到学历的限制,在评职称、晋升的过程中学历可能会成为一个障碍,包括公务员招考,对高职学历都有严格限制。所以说,从单纯的初次就业率并不能看出学生未来长远发展的情况。

这里存在着一个误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就业根本不应该用就业率来评价,因为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实行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应该是两条路,一是读研究生;二是参加职业化培训,然后再去就业,这才是合理的教育逻辑。而现在用就业率去评价所有的学校,其结果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沦为职业培训所——功利导致了办学定位的错位。

我们可以把高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这些学校不应该用就业率来评价。二是地方本科院校,即二本、三本院校。这些高校相对而言教育质量较低,存在空心化问题,学生的就业率也低,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最艰难的部分,是真正的大问题。这部分学校本应以就业为导向,却错误地选择学术型办学,追求硕士点、博士点,以考研为主,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能力很低,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三个层次是高职高专。这些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就业率不错,但是整体社会地位较低。

因此,在这个就业率解读的背后,反映出中国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学校定位出现偏差,千校一面;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较低,因此没有形成人才的合理分流;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

《中国科学报》: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力促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目前国家在大学毕业生创业方面有哪些优惠政策?

熊丙奇: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包括对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免税、免注册资金,对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基金。但我认为,实际上以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这一出路根本是找错了方向,因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不是通过优惠政策激励出来的。

创业的人应该具有更高的能力,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商业、法律知识,还要有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并不具备这些素质。

创业成功需要的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公平。我们的创业环境不公平,国有企业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而民营企业受到限制。大量学生选择国有企业就业,只有7%的学生可能选择民营企业。大学生择业都不去选择现有成功的民营企业,更何况去创造一个小型的民营企业呢?政府部门不断出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而不是靠市场之手来建立一个开放平等自由的竞争空间,形成市场竞争机制,这恰恰是令人担忧的。

《中国科学报》:有专家认为,今后几年更难就业季将会成为常态,对此您怎么看?

熊丙奇:2003年是大学扩招第一年,“就业形势严峻”这个词汇就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我们当时就提出大学生就业需要改进的几个问题:第一,大学要有办学的自主权,培养有特色的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解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数量其实仍不足,美国每10万人口中有2.4万是本科生,而中国仅有9000多人。然而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就业很难?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行业,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GDP贡献中只占45%,而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到整个GDP的80%。现在大学生为什么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是因为这些城市的服务业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给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更多。

解决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低和服务业增加值贡献比较少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改革的问题。具体方法一是增加大学办学的自主权,让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二是政府放权,打破行业垄断,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改革问题。

但遗憾的是,过去十年来,大学办学的自主权不仅没有落实,行政化反而越来越严重,学校定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未升反降;同时,过去十年经济领域的改革很多时候是国进民退,没有真正打破行业垄断、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最后导致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每年都采取一些新的救济措施,例如推出各种各样的行政计划、扩大研究生招生等。

这一系列的“救济”思维,只是从表面上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从现在到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很可能越来越艰难。

然而有些人觉得很乐观,因为中国整体就业形势不错,用人单位还需要大量人才,还存在用工荒、民工荒。但要知道,大学生就业不是农民工就业,这个概念一定要理清。

现在国家把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实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但如果不真正实行改革,只是强制推行,不会形成人才有效分流,还可能会产生新的深层次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高等教育问题一部分的表象而已。如果今后有更深层次改革,我们可以期待教育质量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学生就业问题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仍坚持现行教育模式,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中国科学报》 (2014-06-06 第5版    思想周刊)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00912.html

上一篇:突围“更难就业季”
下一篇:“耄耋球迷”刘兴诗
收藏 IP: 118.186.2.*| 热度|

10 赵星 刘智超 张帅 王富强 毕鹏翔 吕喆 王勇 杨金波 zhouguanghui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