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学生看法略有不同:
出发点依然是梁漱溟先生的三大关系部分。人的三大博弈,即人与自然博弈,人际博弈,人与自我博弈;这三大博弈何为主,分别引导出了三类原生文明:西方式古文明、中国式文明、印度式文明(可能北美印第安霍比族亚文化看起来更简洁,印度文明夹杂了不少外来东西进去了)。
历史已经证明了单独的这三大博弈发展出的文明,由于路径的依赖性,是无法直接向现代文明升级的,复合文明(如近代西方文化是日耳曼文化、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复合)才有可能自发进入现代文明。相应地为了后代能生活在文明社会中,咱们能做的除了思想与传道外,给后代留下一个广义上生态容量(非单纯是环境容量)不那么窘迫的世界,可能更是我们的职责。
那么,为什么强调三大博弈共存是文明升级的关键呢?为什么学生认为目前公认的现代文明目前实际上还只是“现代文明门槛前一个犹豫的身影”呢? 原因基于学生坚持认为:如果基于资源机会——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基础上,三大关系即是资源——人性大系统的生态因子,目前不仅三大因子发掘的重要性尚未被公平地关注,且资源——人性主系统参数变化时,三大因子关注的侧重该如何调整也未被充分关注。
同理分析,原生文明实质上是:古代落后的意识和能动性与对应的资源(广义资源,包括地缘气候。。。。。)环境博弈时,采取的简略模式。搞清楚了这一前提,就知道为什么我很反对整天的寻根啊传承啊之类的强调,那压根就是出门被揍了回家找妈妈哭鼻子!更进一步清楚为什么复合文明才可能自发进入现代文明。
(二)
那么,按照学生这一理念,能否认为每种类型的文明都具有上升到现代文明的可能性么?回答依然是:不,相对于热力学部分的广义生态容量,资源——人性大系统等而言, 动力学是关键。
基于马斯洛需求最低层次上行的文化,是一种可自发上行的文化,一般我认为其对应的社会文化处于发展期。
基于马斯洛需求中级层次上行的文化,上行下行难度都很大,缺乏动力学根基,因此可认为对应的社会文化处于超稳状态。
基于马斯洛需求上层而下行的文化,根本性违背了文化工程动力学准则,因此可认为其对应的社会文化处于休眠状态。
讲西化,原因在于凑巧在于其起步是最基础的马斯洛需求下层,一句话说清了清末至今乱纷纷的社会思想学派的无厘头打架是多么的无意义。
(三)
我们都知道,正如物理
化学中,反应跨越能垒的时候必然性地有一个熵的整理,对于人与自然系统,这个熵的整理往往以一定破坏性的形式出现,这就意味着,文化的升级除了三大广义生态因子的博弈融合之外,还需要有较大亢余度的广义环境,需要有大量的“文化种源库”。
文化种源库的多度和稳度,是破解文明升级的几乎唯一的办法,这不仅仅在经济学上,在历史中世纪,在自然生态学上,都可以看到这一推断的正确性。
进一步据此系统分析:对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家来说,除了思想和传道之外,如何设法腾挪出一个广义生态容量巨大的客观世界,从而使文明升级得以实现,是两大使命。
嘻嘻嘻,老师选择了第一条路为主,俺选择了第二条路为主,至少咱俩都是思想者清醒着。。。。。。
顺便高呼:徐晓哥老师救救我。。。。各个层次的熵我全不懂,哭都来不及。。。。。。
(四)
这么着,学生之“ 可控自由地区” 或”可控大租界" 就是这么出来的。 一整套思维就是广义生态学的内容(俺功力不足以提广义生态学说法,所以现在只提广义生态工程学,最多念叨一下罗尔斯(社会学分支)和科斯(经济学分支)两位前面行走的广义生态学学者,以及H。D。奥德姆、亨廷顿他们,我认为这几位前辈们分别都在啃广义生态学的一个部分。
——————比较核心的思考得留存一下,嘿嘿仅从表观上看,希望人的聚集点(姑且当做核心区)周围,是动植物的天堂(姑且当做过渡区),而非入侵物种种群周边那样的满地悲催,然后才有其他。这就是俺为啥从文科转理工科的心路。
(五)
必然有人会来建立起广义生态学。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