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Doctor D
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最近的研究告诉你,可能是你肚子里的微生物决定的。
人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肠道、皮肤、阴道、口腔等生存着数以万亿计的细菌,它们被称为人体微生物。目前的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微生物群落并不一样,即使是双胞胎,微生物组成也有差别。肠道微生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它们通过菌肠脑轴与大脑进行双向互通,相互影响。目前已经发现焦虑、抑郁、自闭症、精神分裂、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心理疾病与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也跟肠道微生物有关系,你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可能是由肠道微生物决定的。
这项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其肠道微生物组成也不一样。研究共招募了79对母子,孩子的年龄在18–27 个月之间。为了防止孩子自主排便给采样带来的干扰,研究中排除了已经经过排便训练的孩子。每个妈妈需要在线填写有关孩子气质类型(儿童早期行为问卷,Early Childhood Behavior Questionnaire,ECBQ)和喂养情况的问卷,之后在七日内采集孩子的粪便。最终,收集了77对母子的数据,包括41个男孩和36个女孩。
儿童早期行为问卷是一种常用的评价18-36个月大孩子的气质类型的问卷。其中涉及几个分量表,如外向型(Surgency/extraversion),高轻度愉悦(High-Intensity pleasure,指与高强度、速率、复杂性、新奇和不协调相关的情况下获得的快乐和享受)以及社交能力(Sociability,从与他人交往中获得愉悦)。在这个研究中,发现男孩和女孩之间在性格类型上存在不同,男孩更加外向,但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不如女孩。
孩子越外向,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越好
经过分析孩子肠道中的微生物,发现虽然男孩和女孩之间存在不同的气质类型,但在微生物组成上没有发现显著不同。但是,在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方面,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存在差异,并且随着各个气质类型方面的得分的升高,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也随着升高。对于外向型的孩子(Surgency/extraversion),他们在气质类型方面的得分越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越高,并且,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表现是一致的(见下图)。这可能是由于外向型的孩子更爱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来自他人的微生物。
男孩社交能力越强,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越多
但是,在社交能力方面,男孩和女孩还是有点差别,男孩社交能力越强,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越多,而女孩的相对男孩的不明显。此外,外向型孩子,特别是男孩,其气质类型得分与肠道中给的Dialister、Rikenellaceae、 Ruminococcaceae和Parabacteroides 等微生物存在相关。而女孩则表现为香浓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 ,SDI)与自我控制负相关,自我控制越高,SDI得分越低,并且恐惧(Fear)特质与肠道中的微生物的Beta多样性指数和Rikenellaceae相关。
饮食可能影响某些肠道微生物,进而影响了气质类型
有人说了,这也说明不了啥问题啊!因为,饮食是肠道微生物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可能喜欢的食物也不一样,导致肠道微生物不一样,而且男孩和女孩喜欢的食物可能也不一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中对比了男孩的高强度愉悦特质与食物类型和肠道微生物的关系,结果发现无论孩子的食物类型是肉食还是素食,它们都与肠道中的小类杆菌属(Dialister )无关,而肠道中的另一种菌-理研菌科( Rikenellaceae)与素食显著相关。说明饮食可能影响了某些肠道微生物,进而影响了气质类型。
事实上,这个研究并不全面,得到的结果也并不是十分有力,也没有证明肠道微生物与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孩子的气质类型是由妈妈评价的,而不是孩子的直接反应,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饮食的影响其实也很复杂,这一时期的孩子并不能自由选择食物,所有的食物都由父母决定,因此,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也受到父母提供的饮食影响。此外,孩子的气质类型也有其自主的一面,对于一些比较外向,爱表现的孩子,他们的哭闹行为会引起父母的反应,父母会将食物作为奖励或安慰的东西给孩子,“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些孩子的性格类型本身会从父母那里获得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所以,饮食,肠道微生物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肠道微生物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联系。
熊孩子?咋整啊,来,来,给叔叔点粑粑,让我测测你的肠道菌群!
原文:
doi:10.1016/j.bbi.2014.10.018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emperament during early childhood.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45 (2015) 118–1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