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angelin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ckyangelina

博文

北大才女演讲与公共管理智慧

已有 2312 次阅读 2015-10-25 15:22 |个人分类:读书与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style, 能力, 才女, 管理智慧

                                            社会转型期的公共管理智慧

 

 

最近最火的一篇演讲是北大才女王帆《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篇文章成功摸到了80后一代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引起了80代和他们的父母的共鸣。但是作为社会管理者,却不能盲目感动,我认为应该换个角度,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中国青年一代沉重的感情。

中国的青年人压力太大了!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是情感需求压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青年人是家庭健康活跃的动力,也是创造国家未来的元力,作为社会管理者,如果不能帮助年轻人,帮助家庭,那么这个国家的创新将在重压下枯萎。

在中国经济进步、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公共管理者在引领、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以高度的智慧思考,考虑一个个“单细胞”的承受力,进而设计政策框架,排解压力,释放细胞的活力。

 

一、    经济进步、城市化进程使社交空间改变,家庭伦理生态改变

 

     20128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乡村中国,“正式”的公共社交空间是“大队”,民间的社交空间是“磨坊”或者其他聚居闲谈处,50-90年代的乡村记忆里,共同场景应该是“村口的大槐树”,这就是农村民间的公共空间。生活在城市里的非农村户口人,社交空间有“单位大院”、“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

90年代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城市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社交空间逐渐改变和消亡。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的聚居综合体,城市的发展过程产生新的冲突和问题,在目前研究中,城市公共空间内在机制的评价仍比较模糊,但当公共空间品质不高,配置不公,供应不足时,容易引发社会不稳,犯罪率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空间提供有效的“社交空间”,给从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到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过度的社会创造安全的新型社交机会,为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弹性”空间。

 

 

二、    家庭生态改变与青年人压力爆发

 

随着外在社交空间的消失,城市的陌生化,中国的家庭生态随之改变,无法排解的外在社交压力挤压进家庭内部。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关系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致使家庭伦理改变,家庭关系紧张成为一种常态。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上年增长了12.8%。“婆媳关系”是中国特有的家庭矛盾,在《双面胶》等广为流行并深受认同的电视文化中,婆媳关系也是导致家庭破裂的重要因素。

“社会细胞”的破裂与重组,由此带来系列衍生问题。作为社会管理者,以“家国”情怀出发,从帮助家庭重建关系生态的角度配置公共政策,不但是帮助青年人、帮助家庭,而且事关国家创新能力的激活。

 

 、社会的需求与公共管理的智慧

      2015年10月19日,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发布了《2015年四川省养老服务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通过对全省家庭里有60岁以上老人的城乡常住居民进行随机访问,共计完成6000个有效样本。调查报告也显示了被调查对象的倾向,那就是,受访者对于专业养老机构的热情并不高,仅有8.0%倾向于选择参与专业养老机构养老,近六成的人选择居家养老,剩下34.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同一时期,据《华西都市报》2015-10-21报道《四川老年大学一座难求 90%的学员不愿意结业离校》,有市民戏称,带父母报读老年大学堪比带孩子挤幼儿园,“老年托儿所不容易读啊!”“90%的人不愿意结业离校”主要原因在于,“老年大学”由于政府提供廉价空间和政策优惠,可以以极其低廉的费用为老年人搭建知识平台和交往平台,“依赖老年大学,老人可以建立稳固和融洽的社交圈子。”

这是众多家庭(老人)需要公共社交空间的现实数据。

20137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部法律强调了一个事实,亚洲社会飞速发展、变化,从前的传统是父母年老之后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却越来越少。

老年人的社交问题是家庭生态改变的一个侧面。如果从促进家庭生态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要从更加系统的角度思考公共社交空间的建设,从而促进家庭的健康发展。

 

四、学前教育的前车之鉴

      与之相较,有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演变值得参考。2015年9月17日四川省教育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适龄儿童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仍比较薄弱,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使用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扩大城镇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入园难’问题、推进教育公平、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大举措。”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按照“政府主导、整体规划、科学布局、优先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努力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园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该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原有政府所有的公办幼儿园学位出现短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原有一些集体所有的幼儿园“消失”,在这种情况下,2000年以后,由于市场的需求,成都市公立幼儿园一位难求,私立幼儿园“蓬勃发展”。据一份未经证实的资料显示,2000年成都市民办园20%不到,2013年上升至70%左右。2001年千禧年后第一个社会力量办园高峰期,2008年是第二个高峰期,2012年为第三个高峰期。这期间是入园保教费价格飞涨,有些私立幼儿园学费达到年年翻番。2013开始,成都市政府出台政策,通过新建幼儿园、实行公费补助的公益幼儿园制度等方法弥补幼儿园建设欠账,并于2015年出台“幼儿园建设指导意见”。2014年从市民观察的角度看,私立幼儿园的学费才逐渐失去了年年上涨的动力。

        学前教育的欠账经过15年的演变从紧缺到逐步完善,其实是一个“头痛医头”的过程,在现代家庭经济、居住条件下,如何构筑大社会环境,协助小家庭恢复健康的家庭关系,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比如在社区配套建设集成老人学校与儿童游乐学习设施的集中文化区,将老人社交、老人照顾小孩和儿童学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原来的家庭压力有效释放到社区环境中,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思路。

 

         五、文化约束力、老年人的教育及其他

         古有张良拾鞋得黄石公授书、韩信奋起报漂母一饭之恩,而今,我们的社会却被小学生扶老被告而困住。文化是族群的潜意识,我们的行政管理要从民族的文化潜意识里寻求治理国家的软性力量,唤醒和“文化约束力”对于社会和谐的意义不容忽视。如果政府无所作为,统统归结为转型阵痛,则会无情地任由这种文化潜意识被损害乃至于荒芜。

关于中国传统家庭模式,有一句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方守牧者如果能从系统的思维出发,让“国有一老”发挥优势,而不是一味地只教育年轻人要怎样怎样,从道德的高地走下来,到群众中来思考问题的实质,化堵为疏,那么对于重塑传统文化,唤醒文化的约束力将是更加可贵的努力。

如果地方政府把每一项民众的需求都看成是商机,作为一方民众是无能为力的,但作为公共管理,则是政策失调的伏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5672-930888.html

上一篇:真的可以发表吗?测试
下一篇:为《人民日报》编辑羞愧!!驳“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收藏 IP: 155.69.56.*| 热度|

3 武夷山 孙启高 魏玉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