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获诺奖吗?
王洛克
屠呦呦,本科学历,49岁评为副研究员,55岁评为研究员。发表论文数篇,均为中文期刊,没有SCI研究论文。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
你们,博士学历,二三十岁最多四十岁左右就成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博导,发表论文数十篇甚至100多篇或更多,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为英文SCI期刊。希望你们根据下面的文章对照一下,看看你们能否获诺奖。预先祝福你们哦!
=============================================================
什么样的成果能获诺贝尔奖?
王洛克
自2002年以来,汤森路透每年通过分析年度SCI引文桂冠来预测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迄今已经成功预测了37位诺奖得主。于是,很多人就以为获诺奖的成果必须是SCI期刊发表,且具有很高的引用率。但是,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告了汤森路透预测的失败,我们发现原来诺奖成果不一定发表在SCI期刊,SCI高引用论文也不一定就是诺奖成果。通常发表在SCI期刊上的研究论文如果是重要创新成果,引用率往往是比较高的。但是,SCI的引用率高则不一定是因为论文本身具有重要的创新,也可能是具有争议性,或者该研究领域是大热门。所以,依据SCI引文桂冠来判定诺奖成果是不可靠的,至少应在此基础上剔除掉某些争议性论文与大热门研究领域的论文,筛选出真正具有重要贡献的论文成果。
屠呦呦获奖的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顶多是核心期刊,甚至不能算年度考核业绩。可见,我们不能依据成果发表在什么期刊上来判断该成果是否能够获诺奖。然而,我们现在的科技评价制度恰恰是根据你的成果发表在什么期刊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贡献的。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诺奖评奖委员会绝不会简单地看你的成果发表在什么期刊上,甚至与发表的期刊无关,仅仅看你的成果本身的价值和重要性。
那么,什么样的成果是具有值得获诺奖的价值和重要性的呢?
判断一项成果的价值和重要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诺奖委会员也会犯错误,甚至颁错诺奖。但是,诺奖委员会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成果必须具有划时代的学术创新价值,同时该成果对人类做出了或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照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抗疟疾新药,完全符合诺奖颁发的原则。首先,青蒿素是崭新的抗疟疾药物,它的发现本身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青蒿素药物的应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的卫生事业已经发挥并正在发挥着巨大贡献。可见,屠呦呦研制青蒿素获得诺奖,完全是实至名归。
当然,有人会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举国体制下多个单位众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诺奖颁发给屠呦呦一个人是不公平的。的确,青蒿素的研制成功离不开当时众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他们都是功臣。但是,诺奖的惯例是只颁发给个人不颁发给集体。这可能也是西方强调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吧,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有一定的冲突。诺奖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一些失误,使得许多本该获得诺奖的人因此痛失诺奖,遗憾终生。但是,诺奖之所以能够坚持百年而不因此丧失其权威性,其公正性还是能够得到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诺奖评奖一般是先确定获奖成果,即什么成果值得颁奖,然后再确定把奖颁给什么人。在什么人值得颁奖方面,诺奖委员会往往要确定是谁首先做出关键性的原创。
关于屠呦呦在青蒿素研制中的贡献,曾庆平教授作了文献考证,总结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3个“最先”:最先经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的高效抗疟作用(1971年10月4日);最先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结晶(1972年11月8日);最先经临床试验初步证实青蒿素结晶对疟疾患者有效(1973年9-10月)。(曾庆平:《屠呦呦为什么能活诺贝尔奖?》)正是因为屠呦呦率先做出了这3项重要的创新性贡献,才使得青蒿素的研究能够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诺奖委员会并没有否定其他参与研究青蒿素的研究人员的工作,但颁奖给屠呦呦就是要肯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制中做出的关键性创新贡献。这符合诺奖委员会一贯的做法。
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样的成果能获诺奖?或者什么样的人能获诺奖?首先是要看该成果是否具有划时代的学术创新价值,同时该成果是否对人类做出了或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然后,在看是谁在完成该成果时率先做出了关键性的创新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