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少堂志林(173):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4):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已有 2702 次阅读 2015-6-18 16: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所谓“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


作为语文味教学之内容要素,“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强调了从宏观上把握语文教学活动整体,以及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大内容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语文味教学活动之程序框架,“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突出了语文味教学的有序性和操作性,即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文味教学过程,原则上按照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程序进行教学。

“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所谓整体性,是说在语文味教学过程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不是孤立的四个元素,而是组成“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系统的四个要素。换言之,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系统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组成的是一个教学整体,而不是这四个内容的简单相加。根据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运用得好,其教学整体效果就会大于孤立地进行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教学的效果。  

所谓目的性(也叫指向性),是说运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为了表现某种明确的教学主题,进而实现某种整体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教学内容要素,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之外。

所谓相关性,是说组成“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系统的四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是互动互渗的,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不是绝对独立、静止甚至完全孤立的。  

所谓稳定性,是指“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由于具有这一特性,因此比较娴熟地运用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和发现,即这种教学模式会从教学内容(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与教学程序(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两方面,形成一种自动推力与合力,有力地制约与推动语文教学过程向前发展。

所谓动态性,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系统的运行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系统论思想不仅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认为,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子系统或要素)。就是说,一个系统,相对于自身内部更小的若干要素,它是系统;相对于更大系统,它就是要素或子系统。因此系统是要素和系统的统一。根据系统论这一思想,当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元素通过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这些外部联系结为体系时,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元素就转化为语文味教学过程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系统的要素运行服从于整体规律,决定了在语文味教学思想与理论指导下的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等四个环节(要素或子系统)的教学,要为实现语文味教学过程大系统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服务。而当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要素自身的内部联系被揭示出来时,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要素相对于各自内部的下级成分便成了系统。也就是说,在语文味教学过程系统中,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既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各有各的内容要素与结构,只有全面深入了解、掌握了这些子系统的内容要素与结构,才能真正搞好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所强调的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这也正是我们在本书中多次推荐读者阅读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倪宝元主编的《语言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的《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王纪人主编的《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以及其他学者撰写的文化、哲学方面著作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既规定了语文味教学的内容要素(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又规定了语文味教学的活动程序结构(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程序结构的有机统一。当然,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在这一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对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最简洁的表述是:语言是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

2015-6-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898912.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72):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3):生命体验
下一篇:少堂志林(175):语文味教学法名词解释(6):价值推送
收藏 IP: 218.18.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