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kangk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kangkp

博文

癌症居然会传染? 精选

已有 7149 次阅读 2015-5-22 00:22 |个人分类:健康不是闹着玩儿|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癌、传染

读者天*** 等问癌症会传染吗?

健康君评

本期“健康流言鉴定系列”之八,菠萝来谈谈“癌症会不会传染”(关注我们,发送鉴定回顾流言鉴定文章,发送菠萝回顾作者癌症科普文章)。最近有新闻说科学家终于证明了癌症可以传染的,不少读者都写信来咨询。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听菠萝一一道来。

癌症会传染么?

这种担心一点都不新鲜,在18世纪的欧洲,很多人就很担心癌症会传染,荷兰有俩医生路斯坦尼(Zacutus Lusitani)和杜尔(Nicholas Tulp)顺应大众思潮提出了“癌症是传染病”的理论,虽然几乎没有科学证据支持,但得到了很多原本已经很恐慌的群众支持。

舆论压力直接导致法国第一个肿瘤专科医院1779年被迫从城区搬到了鸟不拉屎的郊区。现在社会上对转基因的担忧和争论,像极了当年关于癌症传染的争论,无论科学家怎么说,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切。

从理论上,人的癌细胞极难直接传染,原因有二。

第一,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人的癌细胞一旦离开原始体内环境,是非常脆弱的。菠萝为了做实验,天天如同伺候祖宗一样伺候癌细胞,生怕它一不小心就挂了。癌细胞从一个人跑出来到另一个人身上,有点像唐僧独自去取经,路上有八十一难,一个差池就小命不保。

第二,人的免疫系统非常强大,擅长消灭各种外来物。外来癌细胞到了新环境,就像唐僧到了印度,一看就非我族类,想混进去不被发现是很难的。所以癌细胞有命来,没命呆,瞬间就会被免疫细胞识别并且清除,想在另外一个人身上造成新的癌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理论如此,事实也是这样,经过200多年的研究,迄今也没有发现可靠的人的癌细胞可以直接传染的证据,偶尔的零星报道也没有被证实,因此现在科学界普遍共识是人的癌症不会传染你以为故事就完了?Too Young,Too Naïve!

三种可以“传染”的人类癌症

虽然人类的癌细胞不会直接传染,但有些人的癌症是细菌病毒引起的。我们都知道,细菌病毒是可以传染的,比如流感,艾滋病是病毒传染,而梅毒,结核病则是细菌传染。虽然并没有任何一种细菌或病毒感染会100%导致癌症,但现在已知三大类细菌病毒,如果长期感染,会促使某类癌症发生,而这三类细菌病毒都是可以传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说这三种癌症是可以“传染”的。

1、肝癌:乙肝病毒(HBV)

乙肝病毒携带者得肝癌的概率是非携带者的100倍,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近80%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国是世界上乙肝病毒携带者最多的国家,也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最多的国家,世界上超过50%的肝癌发病和死亡都发生在中国。

目前并没有能够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治疗手段以服用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毒发展,同时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为主。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体液传染,年龄越小越危险,婴儿接触乙肝病毒后被感染的概率高达90%,成人则不到5%。[1]

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好很安全的乙肝病毒疫苗,除非特别原因,所有婴儿都应该接种该疫苗。乙肝病毒疫苗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的“癌症疫苗”。

2、宫颈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这大类病毒有100多种,其中至少13种可以引起癌症。这类病毒男女都会被感染,是导致大部分女性宫颈癌的元凶,同时也和肛门癌、男女生殖器癌,口咽癌有关。HPV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80%女性一生的某个时候都会感染这种病毒。

和乙肝病毒一样,目前没有药物能够治愈HPV感染,但世界上已经有很好的“防癌HPV疫苗”,推荐所有性行为之前的11~16岁女孩和男孩接种(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后回复数字26,读《宫颈癌疫苗知多少》)。

在中国,由于政策法规问题,进口HPV疫苗上市非常滞后,有条件人的可以选择去香港或日本注射疫苗。刚听说国产的HPV疫苗有望两年内上市,衷心希望不久的将来,没有条件出国的中国青少年也都能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

3、胃癌:幽门螺杆菌

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重灾区。我国大概有70%成年人携带幽门螺杆菌。绝大多数携带者并没有症状,但部分会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也正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没有急性症状,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从而进一步传播给了家人。幽门螺杆菌最容易通过“口-口传染”,由于中国饮食习惯,导致感染呈现明显家庭型,如果父母是感染者,那小孩也是感染者几率很高。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会提高3~12倍胃癌发病率。如果有家人得了胃癌并且是幽门螺杆菌阳性,那强烈建议家中年轻人,尤其是小孩进行幽门螺杆菌测试,如果确认感染,应该尽快治疗。

比起前两种病毒,幽门螺杆菌属于细菌,很多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等方法治愈。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很多种,临床医生一般会选择多种抗酸抗菌的药物混合治疗,比如所谓的三联疗法,一般几周就可痊愈。你又以为故事完了?还是Too Young,Too Naïve:)

动物界的惊人发现

人类癌症不传染,但在动物世界,癌症细胞是多次被证明可以像细菌病毒一样迅速大规模传染的!现在知道的传染性癌症至少有三种,最先被报道的是澳洲袋獾的面部肿瘤。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上万只袋獾短期内相继患上奇怪的面部恶性肿瘤,死亡率极高,导致袋獾面临绝种的危险。科学家为了研究对策,在2006年对他们的肿瘤基因组进行研究,震惊地发现肿瘤细胞和患病袋獾本身细胞完全不同:癌细胞居然是外来的!更恐怖的是,这上万只袋獾的癌症都是来自同一只袋獾![2]

后续研究发现袋獾喜欢互相嘶咬,而当患病袋獾咬别的袋獾时,就能够直接把自己口中的癌细胞传给另一只动物。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癌细胞能够直接传染的例子,彻底颠覆了以往大家认为肿瘤只能是内源疾病,不会传染的理论。

(图)澳洲袋獾,看起来萌萌哒,实际是非常凶猛的“塔斯马尼亚恶魔”,面部肿瘤图片有点重口味,感兴趣的自行搜索吧。

同一年,另一组科学家报道了狗患有的一种肉瘤也是直接传染的,而且已经被传染了1万多年![3]。研究组从全世界5个大陆各个犄角旮旯找了40只互不相识的患癌病狗,发现它们的肿瘤居然是一样的。这个癌细胞起源于1万多年前,通过狗的交配传染,一代一代传下来,现在美洲,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的无数狗都携带并传播着这种肿瘤。这是已知活得最久的癌细胞,真可谓“狗瘤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第三个例子是2015年新鲜出炉的惊人发现:软壳贝中的白血病也会传染![4]。你没看错,贝壳也会得癌症,而且是白血病。科学家发现美国和加拿大不同地方的很多软壳贝的白血病癌细胞居然一模一样,也是传染而来的。但贝壳和袋獾或者狗不同,它们没法在海水里狂奔,跑到别的地方去撕咬其它贝壳,或者和其它贝壳进行亲密肉体接触,因此这种癌症怎么传染还是一个谜。

现在的理论是贝壳白血病细胞能直接被释放到海水里,随着海水飘到别的贝壳身体里去引起新的白血病。这一理论如果被证实,将是第一个非直接接触式癌症传染的例子。

大自然很神奇,十年前没有人会相信癌症可以传染,但如今在多种动物身上找到了铁证。还好,几百年过去了,目前看来人类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安全的。

菠萝小结:

1:癌细胞是可以直接传染的,但仅限于几种动物,人类几千年来还没有发现这个现象,所以大家不用担心。

2:肝癌,胃癌和宫颈癌很多是由传染性细菌病毒引起的,因此早打疫苗,早做治疗非常重要,切记切记!

参考资料:
1: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
2:Pearse, A.-M., Swift, K. (2006). "Allograft theory: Transmission of devil facial-tumour disease". Nature 439 (7076): 549
3:Murgia C, Pritchard JK, Kim SY, Fassati A, Weiss RA (2006). "Clon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transmissible cancer". Cell 126 (3): 477–87.
4:Metzger MJ, Reinisch C, Sherry J, Goff SP.Horizontal transmission of clonal cancer cells causes leukemia in soft-shell clams.Cell. 2015 Apr 9;161(2):255-63

封面和文内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菠萝,清华大学生物系本科,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现在某跨国药企从事癌症新药开发。

本公众号所发文章均为作者原创,并授权发表于“健康不是闹着玩儿(jiankangkp)”。任何公共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号,媒体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盗用。联系我们,请发信到hi@jiankangkp.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听顶尖名校博士说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84732-892178.html

上一篇:免疫系统为啥不杀死癌细胞?
下一篇:生死边缘,他们教我爱与坚强
收藏 IP: 146.115.95.*| 热度|

10 吕喆 孙友甫 吴跃华 李土荣 罗帆 王成玉 邹桂萍 李颖 zjzhaokeqin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