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中华医学会创建100周年(二):学会成立经过
清末民初中国西医界的状况,如“中华医学会宣言书”所述是:“自西学东渐,国人之习医者颇多,惟散处四方不相问闻,既缺乏团结之力,复无切磋之机,则中华医学之设,实有不容缓者。”早在1910年,伍连德就曾提议由中国医生自已创办一个全国性的西医学术团体,“并将其意见诸报端,而当时之人皆不甚注意之。”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国受过正规西医训练,并有影响的西医人士有的还在国外留学,如丁福保(1909赴日);有的则正准备出国,如刁徳信(1911年赴美),俞凤宾(1912年赴美)。而颜福庆则刚留美回国(1910年1月31日),正忙于筹办湘雅医学院。
但到1915年形势已全然不同了,这些留学国外的西医领袖人物已先后回国。他们出国前都已加入博医会,但他们在其中并无平等之权利,除通过学术交流获取一些医学信息外,对当时迫切需要关注的中国医疗体制中之问题全无发言权。在洋教会医学团体中,这些处于边缘地位的中国医界的精英们难免多有屈辱之感。1915年二月,来自全国各地出席博医学会年会的21位中国医生会聚上海。2月5日在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的组织安排下,这21位医生在上海老宜隆(Yilung Lao)餐馆会聚一堂,他们都知道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同人聚餐,但他们大概都沒有想到,他们正在创造历史。因此有关此次会议的过程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已有的报道是:午餐会前伍连德首先发言,讲述了西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强调了建立全国性的西医团体的必要性,并正式倡议成立中华医学会。伍连德的提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餐后与会者继续会议,并选出了学会的第一任领导集体:颜福庆为会长,伍连德为书记,俞凤宾为庶务(总务),刁德信为会计。会议还推选曹丽云、肖智吉为协助员。会议当即筹得300美元作为学会的活动经费。上海南京路34号俞凤宾诊所为成立后的中华医学会的临时会所。
成立大会后,中华医学会立即开展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办了伍连德为总编辑的《中华医学杂志》(The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1915年11月《中华医学杂志》第一期中、英文版同时出版面世。该期发表了《中华医学会宣言书》,确立了学会“巩固医家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的宗旨;发表了《中华医学会例言及附则》,规定了中华医学会会员分特别会员,普通会员,名誉会员三级。特别会员需是毕业于国内外正式西医学院的医师,必需懂外语。普通会员系毕业于学会认可的国内西医院校的医师,不要求懂外语。名誉会员系有声望并尽力于中国医学的中外人士。至1915年底,中华医学会会员己达232人。1915年7月3日,中华医学会获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注册立案。至此,中华医学会(The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 )乃正式宣告成立。
1932年4月15日,应中国博医会要求,二会执行委员会在上海香港路4号银行俱乐部举行联合会议,正式宣告两会合并。合并后的学会中文名仍为“中华医学会”,英文名改为“The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名不变,其英文名则改为“Th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国博医学会与中华医学会的合并在现代中国医学革命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标志着由中国人自已主导的西医本土化进程,已不可逆转。
在《中华医学杂志》第一期英文版上,俞凤宾撰写的“中华医学会第一次会议备忘录”(C.Voonping Yu. Minutes of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of China. April 7,1915. 1915(1):30-31)纪录了1915年2月5日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的21人的姓名,他们是: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刁信德、许世芳、古恩康、丁福保、陈天宠、高恩养、肖智吉、唐乃安、康成、成颂文、李永和、刘湛燊、梁重良、黄琼仙、石美玉、陶漱石、曹丽云、钟拱辰。他们在此后大潮起伏的时代风云中,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名字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之中。
参考文献
1, 钱益民、颜志渊:颜福庆传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2, 王哲:国士无双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会史概览1915-2010
4, 慕景强:西医往事—民国西医教育的本土化之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