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MR

博文

从明星涉毒事件愈来愈多谈起

已有 3568 次阅读 2015-3-22 17:21 |个人分类:应急管理新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以网络舆论提高公众毒品防范意识,用法律力量及道德氛围净化环境

  从2014年开始,明星监狱风云不断上演,将明星涉黄涉毒的敏感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其中,关乎“吸毒”的新闻尤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很多场所都能看到的那八个大红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几乎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接受各种关于毒品的宣传教育,直到现在大多数人恐怕都能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倒背如流。记得有一次参加学校举办的远离毒品校园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戒毒人员的亲身忏悔,当时觉得他们真是既可怜又可怕,想着这辈子可得离它远远的,并且我们一度认为距离毒品很远很远,顶多看看香港的缉毒电影或者电视片过过眼瘾而已,怎么一转眼毒品真就存在于普通百姓生活中,乃至直接扰乱了一个看似光鲜的演艺圈。事实上,明星吸毒的话题连续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比之前所有有关毒品的新闻关注度都高,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并登上了2014网络舆论热点排行榜。大家的评论无外乎是对娱乐圈、对艺人的评论,有的言辞激烈,有的报以理解,但很少和百姓的平凡生活联系起来,依旧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反应的确令人堪忧。根据已有的现实事件,涉毒已经从明星,到最近的普通一家三口同吸毒的事件,再到无名男子吸毒自拍被捕,吸毒慢慢变得平民化了,不能再视而不见,更不能熟视无睹。

  对于一个对毒品深恶痛绝的国家而言,防范是必然的,我国早就出台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吸毒者采取的是吸毒者无罪的原则,究其原因就在于吸毒即使再坏,但是也没有侵犯任何法益,属于没有被害人的犯罪。但同时又对“吸毒者无罪”进行了诸多限制,比如不能买卖、携带,目的是让吸毒者不能心安理得、肆无忌惮地吸。但就算给予再多的限制,瘾君子们依旧熟视无睹,不过是戒毒所出了再进罢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对大多数人是无用的。因此,到底该怎么办才能让百姓切实的重视起来,明白毒品离我们生活之近呢,或许只有提高公众的自律程度,以及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让大家觉得毒品就在身边,这应该是媒体能正面引导的一个话题。新闻话题的选取并非随机和偶然,要加强公众对一个领域的关注,就要利用方法和手段,加大宣传,引发大规模舆论压力,才能达到效果。

  所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对于明星吸毒事件、相关新闻的报道和持续关注,广电总局对于明星吸毒给予的封杀政策,都是在向公众表明严打毒品的决心,好让大家切实注意到这一问题的社会普遍性,可能只有从公众人物、重点人群入手,才能使得毒品这一话题趋向平民化,从而更好的推动舆论的作用,让更多的涉毒事件被关注,让更多关于百姓涉毒的话题被关注。毒品问题不能再忽视,它摧垮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而一旦精神被瓦解,再筑建起来不知将有多难。网络媒体和公众舆论正借着自身优势,发挥着它的正面作用,让这一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公之于众,以此来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公民精神的培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我们也应附和网络舆论的作用,将毒品防范意识真正的树立起来。

  而对于涉毒人员的依法处理也是必须的,除了法律能使用的强制性力量外,也要依赖舆论造成的积极、正面的作用,促使行业协会、以及涉毒人员的同行也能够对涉毒问题予以道义上的关注和严肃对待,促使社会环境净化。法律可为和能为的总是有限的,法律之外的事情应该放心地交由社会和道德去做。

(河南理工大学 应急管理学院 路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42678-876386.html

上一篇:【夏保成接受央视网专访】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缘何到地方就不灵
下一篇:人群密集场所的因势利导与亡羊补牢——踩踏事件再反思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1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