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明确一个翻译问题,light sheet microscopy或者plan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实际就是一个东西,有人翻译成平面照明,我觉得平面光更好一些,如有异议,我保留个人意见。
平面光的思想很早就有,欧洲的Ernst是最早做出来得,然后他的一个博士后叫Keller被招聘到了Janelia farm的HHMI本部。正好那里有Betzig做超分辨率成像PALM,Betzig看出了light sheet的强大之处,在高斯光产生light sheet的基础上提出了bessel beam光产生light sheet的方法,实际就是换一个方法产生平面光,当然你换一个方法总要有个动机吧。他发现贝塞尔光产生的平面光更薄,可以提高Z轴分辨率。但贝塞尔平面光的side lobe能量很强,这些side lobe也会激发荧光分子,这样产生高背景和光损伤,因为side lobe来的光不在两个物镜的共焦面上。为了抵消贝塞尔平面光的side lobe问题,他们提出了双光子和SIM结构照明的方法,双光子现象的产生需要高密度光,因为只有光密度足够大才能保证荧光分子在一个飞秒内可以同时吸收两个光子从而使电子越迁。双光子需要的光强大,损伤自然大,SIM需要对结构照明光改变相位成像几个然后重构高分辨率图像,有失真的可能性并且因为多几次成像所以速度慢。于是他们想速度慢了,那我就多用几个贝塞尔平面光一起激发,产生几个light sheet,最后发现几个贝塞尔就是一个lattice light sheet。并且对二者的相似性做了理论和试验验证。其实你看看他从开始到最后的lattice light sheet microscopy的整个科研思路,实际最开始是看人家的idea好,比较聪明地把高斯平面光改成贝塞尔平面光,在做贝塞尔光的时候意识到了side lobe得严重性,然后引入结构照明和双光子抵消side lobe的影响,引入结构照明发现速度又慢了,于是想到了几个贝塞尔平面光共同激发的思想,最后发现几个贝塞尔平面光作用就是一个lattice light sheet,最后推出了lattice平面光显微镜,Zeiss公司花大价钱买走了他的全部专利。
从他整个科研思路来说,层层推进,确实是聪明人。但如果是国内新闻报道一定是诺贝尔奖者贝齐格经过多年研发开出低损伤高分辨的超级显微镜,对他之前的工作一概不提,就吹他的最新成果就像最近出的什么生命暗物质,好像这个工作就是他闭门造车凭借自己的天赋发明出来,看起来是吸引眼球,但容易给年轻的学生造成假象。认为大科学家就是因为绝顶聪明,实际任何人都是睬着别人得肩膀,你睬得肩膀越高你成功的机会越大成功的年龄越小。我小学中学的老师都是认为谁谁谁大科学家经过多年研发有了什么惊世之作,在美国10年,我听过至少200-300个美国科学院院士或者HHMI的报告,仔细看看他们的历史和环境,你就知道其实没啥,是人家的大环境决定的。中国想出诺贝尔,先培育大环境,目前的大环境就是浮躁地拼项目拼关系拼文章,不管是啥三七二十一的狗屁灌水文章,没有几个人能安下心来真正的做科研和教育,稍微有一点成就就急着评什么杰青,长江,院士当系主人当院长,不是为科学而科学是为科学背后的标签而科学。在这种环境人,学者就是被逼着急功近利,不急功近利就没有各种title没有文章,学校就把你踢跑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