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交流和互动,20年前要考研究生的话还要看什么招生简章之类的小册子,现在上网一查就什么都知道了,每个老师要招几个学生做什么方向。那时候看个文章查个文献都要去图书馆,所以想知道谁在你的领域内比较厉害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和参加会议,我们对国际牛人基本一无所知,基本谁在报纸上出现的次数多谁就厉害,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国人有句古话叫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知道谁是你的领域内牛人,才能有得比较,多看看他们的工作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前言,什么是科学热点,有什么新技术和新方向,不然自己想了一个好的idea,实际人家大牛都做过了,或者根本就不能实现。下面我归类几个我曾经用过的来了解谁是我的领域人牛人的简单方式供参考。通过自己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的了解,大家就可以知道中国科学家到底在世界和领域内是什么位置,不能光听他们吹牛逼。
(一):把全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和研究所中物理,化学,生物,统计,工程,材料等几个主要学科所有老师做的东西都浏览一下。你未必能一下记住所有的人在干什么,至少有个模糊印象,我曾经花了四个月的课余时间,所以这是很花时间的,浏览一个学校要花5-10个小时。当然要看你的背景,背景强肯定就快一些,知识面窄你肯定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学科跨度稍微大一点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在干什么。每个系里面最牛的几个人要多花点时间了解,主要是文章最好的那几个。美国排名在前面的几个牛校,50岁以上的基本都是院士,每个人都要仔细看看。多看看你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牛人,人要有自己的判断。谁开辟了一个方面,谁在发展这个方向,谁又是在follow这个方向,这就是三个level的牛人,第一种人基本是诺贝尔奖,第二种人做的好的就是院士和知名教授,第三种人就瞎做,做的东西可以发现文章但意义不大,没有多少人care他们做了啥。
(二):如果你对哪个方向感兴趣,通过Pubmed或者其它检索手段看看最近一两年最权威的综述。看看综述里面谁的结果或文章出现的次数最多,然后google找到这个教授看看他们最近几年做了什么。然后找一下他的早期文章看看谁是通信作者,那个就是他的博士或者薄厚老板,再看看他的博士或薄厚老板做的怎么样。牛人的实验室出来的人成为牛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们的见识更广,懂得东西更多,接触的同事水平更高。缕清他们的学术关系,谁是谁老板,谁跟谁是哪个实验室出来的。更重要是牛人不仅学术水平比较牛,资源和人脉更多,比如Carlos bustamante的博士后去找工作,跟MIT打个招呼麻省理工学院就要至少给个面试机会。
(三):浏览领域内最权威学术会议的报告人,尤其是keynote speaker,他们一定是最牛的,不然大家也不会让他去做主题报告。比如biophysical society的年会,RNA society的年会,Cell biologgy的年会,冷泉港的会议,Gorden conference的各个分支会议,ENC会议,SPIE会议,国内也有各个学会的年会,但现在我发现国内有一些纯粹是骗钱的垃圾会议,别去浪费时间也别看谁去参加。会议要浏览个2-3年,因为很多人不会年年去,如果只看一年的也许会错过一些人,我们未必去参加会议,因为这些会议都很昂贵,但通过浏览会议的speaker知道谁是你的领域内牛人还是一个好方法。对研究生来说,参加会议是非常有帮助的,主要是跟poser的报告人交流,开拓眼界,如果条件允许我觉得自己自费去参加也是值得的。当然在好学校接触牛人的机会多一些,比如我在密苏里读博士的时候每年也就不到20个院士级别的人来做做报告,在伯克利基本每天都有一个或几个院士级别的人来做报告,而且跟你一起听报告的很多人也是院士,所以见识人的速度快得多,我想见得牛人在这基本都可以见道。正因为如此我明白了如果你去参见大型的学会会议,你很少见到什么哈佛MIT等地方的人去参见,因为他们不用出门牛人基本都见过,学校牛逼那些牛人直接自己送去了,只有小地方出来才要去那种大型的学会去见见世面。就像农村的赶集一样,总见过世面的人谁去赶集呢?
(四):浏览一些中文和英文的论坛,那里面也有一些写一些介绍牛人的文章,可以大概看看,作为入门。我看过一些国人写的介绍,吹大成分太多,所以自己要有标准什么样才是真正的牛人,有人觉得国内能评上杰青就很牛,有人觉得开辟一个领域才是牛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就是你选专业选导师自己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听什么,要多听但不要全信。有自己的眼光和判断是做学术最基本的条件,你没有判断能力何谈创新,没有判断只能跟别人的屁股后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