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ydm197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aydm1979

博文

iBiology网络视频课程介绍

已有 8452 次阅读 2015-2-26 14:46 |个人分类:知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UCSF的Ron Vale联合一些美国生物领域各个分枝的大牛拍摄了一些讲授生物基本概念和技术的课程-iBiology,最近看了一些确实不错,因此想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应该会有所收获,牛人讲东西站的视角还是比较高。举几个例子,比如光学分辨率的物理解释,为什么傅里叶变换在光学里面这么重要,当然傅里叶变换在核磁共振里面也很重要。有些概念从前知道一些,还不是那么清楚,听听他们的东西感觉清晰了一些。尤其他们有专门的一部分讲显微镜,过去十年是显微镜快速发展的十年,去年的诺贝尔奖Eric今年改进了他们的bessem beam平面光显微镜,为提高成像速度,他们弄了7条bessem beam, 然后发现线型排列的几个bessem beam实际就是bound lattice,于是推出了lattice平面光显微镜.他们的Science文章Supplementary有很长的推导,对光学出身的人很容易理解,但学生物的可能更感兴趣,建议先看看什么是傅里叶光学,物镜的功能就是做一个傅里叶变换,在傅里叶平面内什么是高频信息,什么是低频信息,知道这些基本概念再去看他的文章会容易很多。从iBiology的一些视频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些,因此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看。唯一遗憾的是Ron Vale是生物背景,所以内容主要与Biology相关,如果能外延到科学和工学的其它领域如纳米加工,纳米材料,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能等更广泛的内容,也许更好。其实中国更需要一个这样类似的学习网站,我们最近引见的人才基本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搞教学,多数人都是想法设法的抱团拿项目,发文章,只有学术做的不行的才去教学,如果有一个这样的以中文讲授的涵盖自然科学和技术所有门类的东西,当然主要是实际操纵和演示,空谈理论没什么帮助,毕竟能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才代表你是不是掌握一个东西,光有书本理论没有就缺一条腿。


iBiology实际是欧美科学教育平台体系中的一个简单代表,他们的牛校就是因为有好的知识,技术和人脉平台。比如学校新引进一个做蛋白酶复合体的年轻教授,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光镊,正好楼上一个教授是这个领域的大牛,跟人家合作两年发了一个Cell.这个教授也不懂电镜,正好3楼一个教授又是电镜领域的国际大牛,于是跟人家合作两年有发了两篇Cell.他不懂怎么做genome editing,正好5楼有一个做这个方面的大牛,派他的学生去人家那里学了两月,学会了就可以在自己实验室做了。如果这个教授到一个一般的学校去做报告,或者来中国做报告,面对一些没有见过什么市面的刚开始研究生的年轻学生。一讲又是他妈单分子,又是低温电镜,又是体外的大复合体组装,你可能会感叹这个年轻人真牛得一塌糊涂。实际你如果考虑他站的平台,学校的牌子和资源,吸引全世界最好的博士毕业生来做博士后,稍微有点智商的都能达到那个高度,但能进到那个平台需要超级运气和别人在你早期开始研究生学习时明白人的指点,因为他们只要那些年少成名的冉冉新星,硬件条件如27-32岁就能发3-8片CNS文章,得到国际大奖,博士和博士后都来自领域内最好的实验室。虽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但那是凤毛麟角。看看伯克利最近两年招的新教授,Zoncu, Ke Xue, Ingolia, Adsnik,Yildiz, Martin等,基本都符合这几个条件。每年在美国生物相关领域结束博士后培训的大概有600人符合助理教授的职位,但全美只有大约30-50个职位,这600个人是博士后总数的不到10%,10%是去最好那几个学校的成功率,如果去了30名以后的二流学校,估计1%成功率。100名以后基本就可以告别科研了,P value可以忽略不计。剩下的那些或者去教学,或者回到自己的国家,或者进入工业界,或者自己创业,干啥得都见过。所以对想走学术这条路的,博士阶段能做出好东西就继续加把劲,博士阶段结束还没有好东西的找博士后位置也困难,去牛实验室做博士后肯定不会要你,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57815-870309.html

上一篇:美国大学生寒暑假干什么?
下一篇:Betzig的lattice平面光显微镜
收藏 IP: 128.32.1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