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初始,虽不至于真的立刻万象更新,但也不应该是四处烟火。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死亡36人,哈尔滨的仓库火灾则造成了消防人员死亡5人,这些似乎给2015带来了一丝不祥的消息。
有些人会因此说:国家又该重视一下应急管理了。
唉,应急管理其实本不应该是事件推动的,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地步后,一定会引起所有人对于生命的高度重视,而经历了快速发展的国度所面临的风险往往已经高到如定时炸弹之随时随地可能爆炸的程度。
糟糕的是,我国经过这十年应急管理的“国家高度重视”,全国上下编制了超过千万份的应急预案,几乎每个基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这类文本了,大家就觉得似乎干了很多事啦,甚至有不少人弹冠相庆觉得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已经构建得差不多了。
只能说,太乐观了,还差得太远呢!
1,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并不清楚。
各类突发事件即便发生逻辑并不容易研究清楚,但是其发展和演化路径还是需要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弄清楚。当你问应急管理的领域人士怎么分析事件发生、发展与演化规律,用什么方法时,很多人或迷惑或拿出了安全生产领域的那些不见得依然合适的方法和思路来。
而安全科学虽然也把所有相关问题都纳入到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中,但是脱胎于工厂生产安全的底子使得这种拓展非常勉强,固步自封的情况相当普遍。
应急管理要发展起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需要把事件的内在规律从时间维、逻辑维、要素维、构成维都进行细致的研究,给出一套完整的应急思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再就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展开分别研究。
2,由于总体设计层面存在的浅尝即止,实施层面即便有需求也推动乏力
曾经有不少地方的应急官员说到自己辖区或领域内的应急预案编制和更新的问题,因为预案管理办法中提到过定期更新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般预案2-3年一更新的要求对于地方层面是个考核目标,而到了国家层面则成了一纸空文。国家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不更新已经8年了。
你说重视?从行动上没有体现过啊。
而另外更深层次的“预案是否合理和科学”这类问题更是无人关心,倒是各类科研项目和预研项目立了很多,不少根本没有应急研究基础的团队都拿到了大量应急科研课题,最后自然是一无可用。
中国学术届抢“应急课题”的现象是典型的“发民难财”。
3,应急管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少人考虑。
应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哪些相关?以及应急管理的完整知识体系应该包括哪些部分?这些在2003年SARS发生之后,是很强烈的需求,对于应急管理从业人士而言,甚至是首要的东西,而知识界并没有在这方面花太大的功夫,一个应急管理的培训中心每每根据需求设置课题,哪些必要哪些不必都是不清楚的。
应急管理与安全科学的关系,应急与预警的关系,应急与风险的管理,应急与灾害的关系,等等,都需要从基础层面厘清。
4,建体制要从功能体制开始,而非组织体制,我们过度强调后者了。
有了权力基础,建立一个组织体制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中央集权政府的集中精力办大事的具体实施手段就是立刻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某名称的体制来,比如,“应急管理办公室”体制架构,说建设很快就全国县级以上机构都有了,很多人在这个机构里领工资,并承担一定的责任,有突发的事情也会参与进去。
但是,比组织体制还重要的是功能体制,你的体制能够在哪些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要说清楚。否则就只是一个有参与而无实质作用的架构了。
5,不同领域应急知识的共享与协作。
因为现代的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突发事件类型,所以一个事件出现往往需要多种领域的应急知识,资源的共享问题也格外突出。
而自从汶川地震发现遥感技术对于拍摄了解灾区情况有着极大的作用,很多部委开始采购遥感设备,实际上,遥感设备即便在某一个固定的机构,也应该在其他领域应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不应该因为部门间的障碍而被弃置一旁。
设备设施如此,应急知识也应该这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