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再谈尊重导师和他人的科技成果 精选

已有 21612 次阅读 2014-8-11 08:09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知识产权, 科研成果归属

再谈尊重导师和他人的科技成果

贾伟

针对上一篇博文的一些评论,想再啰嗦上几句,就算作评论回复吧。

一、我们今天的社会从上到下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我们说要尊重科学,要让“赛先生”真正走入国门、登堂入室,而对原创科学思想提出者的尊重、对科学成果归属的正确认定是尊重“赛先生”的一个核心内涵。上个博文中我举的两个例子,尽管用了比较轻松的口吻来陈述,但案例内容还是沉重的。它说明在学术或技术竞争中采取拿来主义,是普遍现象,即便是比较规范的美国社会亦是如此。而这两件不规范竞争案例,一个是通过技术并购的商业化方式得以解决,另一个是由大学出面采用法律途径来试图解决,说明这样的“失范”事例是有合理的途径最终将其“规范”化的,不会不了了之,这也许是两个科技文化体系的一个差异所在。

第二、我在博文第二个案例中把批评矛头指向了第二任导师。我个人认为出现一方掠夺另一方的成果,学生或博士后毕竟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实际上需要通过持续的工作、发表论文从而在科技界生存和发展,而新导师应该负主要责任。他们有经验也有项目的选择权,完全可以跟学生前面的导师取得联系,寻求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

 

差不多十年前,我在上海交大药学院工作时,亲身经历过小小的一例(潜在的)学术“失范”。那时我们学院有一名药理学教授(姓王)以学术休假的名义离开学院一段时间,走时他让实验室的几个助手和学生转到别的课题组去,这也暗示他可能不会再回来工作了,其中一名博士生因此转到了我的组里。有一次这名学生交给我一篇文章稿件,请我帮着修改发表。我看后,认真地跟这位学生谈了一些基本道理:这个工作很棒,值得发表,但它不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研究的思路和经费都来自于王教授,所以我的建议是,第一、须征求王老师的意见是否发表;第二、我的名字不出现在文章中,因为没有实际贡献。后来学生跟他老师电子邮件联系后,告诉我,王老师不同意目前文章的作者排序,按贡献他师兄应排在前面。学生有点委屈,认为他本人对工作细节的了解更多,而这篇文章对他毕业可能帮助很大,希望我能帮他一下。我安慰他说,到了我的课题组,须按新的科研课题作为degree work毕业,只要努力干,肯定能在新方向上发文章而顺利毕业的,这一点可以放心。至于那篇文章的贡献和作者排序问题,我无从判断,他导师是个有经验的教授,就交给他去处理吧。所幸这名学生听了我的建议,没再折腾,而是专注于新的课题,不久在新的课题下发了文章并顺利毕业。

后来,那个学生的前导师老王同志休假结束,决定回归药学院,于是,他像胡汉三一般充满诗意地回来了。那件论文的事尽管过去很久了,王教授显然还没有忘记,有一次我们学院聚餐,他老人家特地端着酒杯跑来敬酒,真诚感谢我在他离开的时间里对他学术成果(没有下黑手而是)采取了“规范化”处理方式。记不清酒席上我俩是如何高屋建瓴、字字珠玑、深入浅出地共同探讨学术规范和成果归属这类大问题的,今天回忆起来,依稀仿佛好像有一句是这样讲的:“我靠,老王你也太小看我了,咱再怎么没学问,这点职业操守都没有的话,以后还怎么混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5898-818640.html

上一篇:同门与同梦
下一篇:名师出不了高徒
收藏 IP: 128.171.232.*| 热度|

122 王善勇 罗德海 吴飞鹏 齐国臣 牛丕业 孙学军 郭战胜 王振亭 武夷山 吕喆 王荣林 唐小卿 邢志忠 张能立 文克玲 郭向云 曹聪 赵美娣 应行仁 陆泽橼 王少新 秦承志 杨建军 黄永义 张鹏举 魏武 褚昭明 陈楷翰 蒋永华 陈小斌 李志俊 刘立 刘灵通 范杰 侯沉 吴江文 肖雄新 水迎波 董侠 张骥 彭思龙 喻海良 王锟 林近山 唐凌峰 杨顺楷 张永勤 陈理 陆俊茜 柳林涛 赵君渝 洪海云 张江敏 刘淼 徐民 贺乐 李土荣 田云川 赵理 林中祥 李喜林 魏金本 刘俊华 肖振亚 李天成 张忆文 林树海 戴德昌 李宇斌 赵少宇 石东兴 王芳 庄世宇 李宁 李学宽 卫军英 杨正瓴 归明月 李建雄 陈湘明 龚直文 赵凤光 陆雅莉 韦玉程 罗帆 王启云 金拓 李毅伟 徐大彬 王琛柱 徐晓 陈志刚 曾新林 曹家樅 刘志伟 王修慧 张嘉超 王喜军 叶剑 杨玉玲 戴小华 汤茂林 JIANHUN Majorite nmee eastHL2008 lingling101 haoye sandstorm shenlu cloudyou htli zzjtcm qzw mbnl bridgeneer blackrain007 yunmu GDHBWQ xuqingzheng jiareng QDA20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