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wanb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anwanbing

博文

帝道(牛金奇著)-第一章 名词注解

已有 4563 次阅读 2014-3-12 09:0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第一章   名词注解

汉字上古(喾前)、中古(尧后)、近古(先秦)同字不同意,乃逐渐引喻失义以今义释古文所致。明字意者,学道之始也。

古字音、形、意兼而有之,造字之道,同音者有同意,可互通,其意渐变则形随之变。例如帝、地、弟,帝养众生,地载万物,地处下,处下者弟也。再如桑、丧,桑遭摘采而渐失枝叶,丧乃失人之意,其共者,失也。再如为、违、伪,人为之物,多违天道,伪者假也。同音字古时多可通用。

事物取名之道乃名实相符,实至而名归。文字乃古72帝王时代依道而造,音形意相参,听、说、读、写、识之速度无与伦比,尧后数经繁文缛节,其功效下降。《荀子.正名篇》有造字取名之道,乃识字入门篇。繁体字乃腐儒以李斯所造小篆为基础而成,李斯曾习造字之道,故今繁体字多尚可据音推意。

1)道:原理规律。

2)天道:自然规律。

3)养生之道:广义指帝道,狭义指强身健体尽天年之道。

4)帝道:亦称养生之道,乃养育天下众生所需之道,狭义特指管理之道。至高境界,天道、养生之道、帝道合而为一,三位一体,可互指。

5)人道:亦称臣道、诈道、诡道,君失道则臣有道,将道术反用求一己之私即为人道,与帝道反。帝道取有余补不足,人道取下媚上,取不足给有余。帝道乃万物共生之道,诈道乃万物相残之道。诈道多用必致相残,害人终害己,终至万物共亡。

6)天年:自然寿命。

7)利:财富之增益谓利,其间可互化。

8)害:财富之减损谓害,其间可互化。(含对身体之损害)。

9)荣:肯定、赞誉、吹捧类言语所致之满足感。

10)辱:否定、斥责、侮辱类言语所致之愤怒感。

11)功:能直致利增害减之事。

12)罪:能直致利减害增之事。

13)过:罪。

14)赏:给与功劳之人各种实利总称(古多用黄金为赏,赏百金即赏黄金一百斤,古斤十六两;或百镒金,每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

15)罚:刑、罚。刑指肉刑,如断手、断足;罚本失道后出现之财物处罚,以货币或实物衡量。为便于常人理解,韩非传道时将刑、罚统称为罚。

16)毁:各种否定、斥责、侮辱类言语之总称;双关,指毁、誉。

17)誉:各种肯定、赞誉、吹捧类言语之总称;双关,指毁、誉。

18)威:指罚;双关,指赏、罚。

19)德:即得,得到天下人心之意;指赏;双关,指赏、罚。

(注:古竹帛贵,多用双关语,当利害荣辱威德赏罚毁誉功罪单用时,多为双关。例,非德不用,非利不动,即非赏罚不用,非利害不动。在此书中亦用双关语,例,曰赏功时,即暗含罚罪。)

20)法:遵循人性及赏罚7原理21规律天下人行事所得功罪及相应赏罚定死固化之条文,使得不论何人触法,何人为法官,触法者所得赏罚结果必同。今惑于法者众,故再释之:设有一天平,则对任意某一确定物体,无论何人,用其称得之重量必同,若不同,则曰此天平败,其不可用甚明矣。同理,设有一法,则针对任意某一确定事件,无论何人,用其算得之赏罚结果必同,若不同,则曰此法败,其不可用亦明矣。法不可枉,其能枉者,非法也,必形似而实不至。

21)术:有不能以法固定之随机事件,则用帝道逐一处理,称术。

22)势:所拥有之赏罚总量。

23)愚:本性也,不诈伪,朴直之谓也。本与蠢无关,政乱法败后,利害不明,人在权贵前之表现均加以伪饰,偶有一人不伪饰,则易触怒权贵,权贵怒则此人多遇祸,故愚渐生蠢意。

24)愚民:即所立之法必使人生于本性之中,诈伪不用,其民朴直。自燧人伏羲始惑愚民,以愚为蠢,以愚民为使人蠢,后世之人越陷越深,终致天下崩溃。

25)神:本官名,后只将其授予战功显赫之人(类似后世驸马),死后将牌位放于神社祭祀(祭祀乃道衰使用毁誉后之现象),再后则仅授予战死者,牌位放于某山神社中祭祀,称其为某山之神。论道术时其意为速。

26)仙:本官名,后只授予已死帝王或生前有大功之谋臣,牌位放于祖庙祭祀,同时将其名命名为天上某星。(古为神仙之人生前均习道,其寿长,貌缓衰,平民多无知,以其非人,且死后成神仙或附山或升天,以其不死,此谬矣。)

27轻民:处于生死存亡边缘之人,即生存温饱未解决之人。

28中民:已解决温饱之人。

29重民:富有之人。

30)无为:不违背帝道,顺帝道而行称无为,即无违也。

31)有为:背离帝道,以小智小巧求速,欲速则不达,即有违也。

32)二柄:指赏罚。执天下如执器物,赏罚为其二柄,失其一天下即可倾覆。

33)度量衡:分别为长度、体积、重量单位之定义。度为尺、寸之定义,量为升、斗之定义,衡为斤、两之定义,即天平之砝码,亦秤砣也。立度量衡后方可度量器物。法乃赏罚之度量衡,立法后乃可行赏罚。度量衡法可互代。行无法之赏,称无衡之重,乱之甚者也。

34)真气:又名正气、清气,即今之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35)邪气:又名邪、风邪,即病毒、细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之统称。

36)浊气:真邪相攻所生之气,即脓血,脓液;又指饱含脏器细胞所生废物之浊血。

37)精气:即富含营养之血,指血中之营养。

38)元气:即元细胞,可化为血、免疫细胞及各种体细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94991-775215.html

上一篇:父亲
下一篇:帝道(牛著)-第二章 第一节 物质统一理论
收藏 IP: 60.190.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