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iferou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boniferous

博文

雨痕的室内模拟实验~ 精选

已有 12851 次阅读 2013-11-17 18:30 |个人分类:科普短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实验, 地质, 模拟, 沉积学, 雨痕

这两天的“雨痕之争”的一个焦点是雨滴到底能不能再沉积物表面打出凹坑,科学网上的好几位老师都在相关博文的评论中提出了质疑。为何不做个试验模拟一下呢?于是俺利用我们工作室(化石修理室)里现有的材料和工具,做了一个小实验,步骤如下:

(1)沉积物的制作,选用的前段时间切割岩石留下来的粉末,但量不够,又加了些二氧化硅粉末,如下图所示,下面棕色的是岩石粉末,上面白色的是二氧化硅。


(2)将粉末搅拌均匀,加水。


(3)加水的同时用细棒不停地搅拌,直到形成泥浆。雨痕是雨滴打在尚未固结的软泥(泥浆)上形成的凹坑,如果沉积物已固结变硬,确实在表面难打出凹坑(下文有介绍)。


(4)雨滴的制作。用的是切割岩石时加水防尘的小装置,很简单,和医院打点滴一个原理,不过下面的细管和针头去掉了。“雨滴”距离沉积物表面的距离大概40 cm,并调整皮管上的小轮子,使“雨滴”缓慢滴下。




装置全部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雨滴”下落时移动下面的泥浆,这样可以防止多个“雨滴”打在一个位置而出现“水滴石穿”的可能,同时又能出现多个“雨痕”。




还有老师质疑那些凹坑是不是沉积物中的气体排出时造成的,还用上面的这一小盒泥浆来模拟沉积物中气体排出时的现象。

方法也很简单,用细棒搅动泥浆,使空气混入进去,然后晃动小盒使泥浆表面平整。接下来就会看到有少量气泡从泥浆中冒出。


气泡似乎有点少,再加点材料,用一块1 cm左右的草酸颗粒投入泥浆中,并搅拌均匀。


接下来由于草酸和泥浆中的钙质成分反应,大量的气泡冒出

可以看出,气泡冒出形成的凹坑普遍很小,最大也不过2 mm左右,凹坑相对较深,形状为规则的圆形,而且凹坑边缘无明显的凸出泥浆表面的“环形山”构造。

是不是泥浆中的气体太少了啊?接下来再改进一下。用注射器接上细软管作为泥浆中的气体来源。


将注射器中的气体缓慢压出,现象如下

气泡破裂后在泥浆表面形成的构造,像泥火山一样,和蚁穴的洞口结构也很像。



另外一个质疑,为什么雨痕在很近的距离内,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没有?这个应该和沉积物的固结程度有关系,如下图,将上面用的泥浆再稀释一点,变成泥水,雨滴打上去会形成凹坑,但很快就被周围的流动性较强的泥水填满了,片刻之后几乎看不到凹坑的痕迹。如果沉积物再稀释的话,凹坑更不明显。



如果沉积物固结变硬的话,雨滴打在上面的痕迹也不明显(力量不够了),下图是泥浆中的水分慢慢变少,雨滴打在上面的痕迹,可以看到已经没有打在泥浆中的明显了。


泥浆中的水分进一步减少,泥浆已经开始固结,雨滴打在上面的痕迹就更弱了。


还有一个,关于外来石块的砸痕,在室内不太好模拟,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郊外泥质基底的水坑边缘,往坑边缘未固结的泥巴中扔几块石子看看现象。

下面是用1厘米大小的贝壳化石砸在泥浆中的痕迹,与雨滴打上去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贝壳倾斜砸入。




不知上面的模拟实验结果能不能让各位对雨痕提出质疑的老师满意?


最后的最后,再来欣赏一下上述材料和工具周边的化石们。。。(都是三叶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8503-742525.html

上一篇:泥巴上的生命活动
下一篇:昨天的“泥浆”晾干了。。。
收藏 IP: 59.71.186.*| 热度|

23 马建全 郑秀娟 张学文 文克玲 黄鸿新 史燕青 苏德辰 刘旭霞 张骥 吕洪波 李汝资 马春旺 吉凤宝 王春艳 李世春 刘光银 chaijf permafrost EroControl dongxuanmin Majorite yijinai2013 goet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