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要紧盯着文献不放?
鲍海飞 2013-10-21
我们为什么始终紧盯着文献(研究论文)不放?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这不仅是对初学者如此,即使对一个久在此道中的人士来说也是必须的。对于没有一线生产经验的初学者,或者没有科研经历、以及没有紧密师承关系的人来说,在一般的环境下,阅读文献是科研入门的第一课。而对于道中人来说则更是把握科研全局、发展动向和方向的必经之路。下面是学习文献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文献的学习过程
在没有老师或学友帮助指导、或探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总体的学习和认知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汇集的过程,也是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阅读文献可以了解:
1,对某一学科,自己关心的某一个问题的认识,从而理清思路,查找问题的历史源头,来龙去脉。综述文章就属于此类;
2,了解科研发展的最新动态、发展方向。综述文章和快报属于此类;一篇好的研究论文中的前言中也会有精彩描述。
3,因为心中存着疑惑,需要求解、需要答案、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对机制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就可以领略其中端倪,因此,可以用笔来圈圈点点于文献中。
在此阶段,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可留于心中,不要太拘泥。
第二:文献的体会过程
文献浩瀚如云海,但精彩的并不多。在博采众长、一览众山小之后,要从众多文献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献,即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论述详细清晰的文献,开始下手仔细研究,专注几篇重点的文献进行学习和体会,那么究竟有哪些是应该值得关注的呢?下面几条也许更重要:
1,看前人是如何认识一个问题并阐述或描述这个问题,是逐步递进演绎还是以详实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说话;
2,从文献中要看到如何将一个概念、公式或者原理应用到一个实际的案例中,即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如何将一个概念、公式或者原理的应用拓展延伸到其它领域中,即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4,如何将一个概念、公式或者原理通过修改、修订,加入新东西,再延伸应用到一个实际的案例中,或应有到其它领域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Higgs粒子的理论。
5,学习文献中给出的研究方法、出发点和研究思路。
6,从文献中若能看出或找到所研究问题的精彩之处以及缺失之处,则可高屋建瓴。
7,更主要的是,要从好的文献中发现看待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和观点。
8,如何将一个原理和公式如何应用到技术活产品中去。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
在此阶段,对以前陌生或心存疑虑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洞悉和掌握,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认识也应该有一定的深度,把问题或者思路记录下来,记笔记也许是个好习惯。
第三:跳出文献的过程
1,综上,从相关的或者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获得灵感和启发,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经历,以及实验条件,是理论的还是实验的,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潜心做自己的科研。以谋求自己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出发点,获得创新的源头。
2,立足于自身的理论和实验,开始自己的兴趣研究,并不断和以前的文献中的结果相验证,和预期结果相验证,提出自己的认识机制和观点,形成自己的文章。
最重要的,一旦捕捉到自己的创新点,不要忘了,写下自己的科技史篇,一旦被人引用了,一旦发现是原始创新,一旦以后评个什么奖,这便是凭证!
实际上,不仅普通研究学者紧紧盯着文献不放,即使是诺贝尔奖委员会也紧紧盯着文献不放,要不如何向世人证明你的原创!而不论你发表在什么期刊上!这实际上是一场文献竞赛,科研竞赛。
阅读文献是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个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阅读文献可以看到差距,研究动向。
文献是前人心血铸就,文献就是武功秘籍!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据说HIgss其人本来没有那么大的名气,结果是被某某名人错误的引用,从而导致了希格斯本人和他的希格斯机制声名鹊起。这又让我们看到:
科研有风险,引用需谨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