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开始看《十六、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简称科学史),颇有兴趣,让我感兴趣的最大一点在于这本书比较客观的论述了近代科学产生的复杂历程。其中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值得纪念的人物以及其所作的贡献,尤为难得的是,这本书不仅罗列了结果,更多的在于阐述那些历史人物发明创造的要点。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我们都知道这个结果,但是为什么哥白尼会提出日心说,他靠什么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除了大量的更精确的观测之外,本书用哥白尼提出的很简单的平面几何方法证明了如果地球为中心,那么将得到很多不可思议的矛盾,和很多常见的现象不符合。这是用反证法的典型案例。从哥白尼到布鲁诺再到伽利略、牛顿等人,中间的演变过程让现代人觉得很符合常理。反观我们的教科书,仅仅是告诉我们他们做了什么,除此之外让我们感觉到这些人已经高高在上,和过去我们曾经迷信过的神仙没有什么差别,这会造成新的崇拜和迷信,对于被教育者来说更是一种难以逾越的信心障碍。这涉及到我们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继承问题,可以这么说,我们仅仅继承了知识,没有继承到思想。下面是我感觉到的我们的教科书的各种问题:
一、只有结果,没有过程;
我们的教科书往往是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该是什么样的规律,但是缺少这些规律创造的过程。我们学到伽利略,只学到了伽利略的重力实验,但是这仅仅是他做的众多重力实验中的一个例子。还有很多关于实验分析的例子,并没有说明。比如,伽利略还做了大量的斜坡实验,由于伽利略缺少精确的计时工具,自由落体速度太快,无法做定量分析,因此他重点在于降低速度,同时还通过降低速度,减少了空气的阻力影响。在这些实验中,他考虑到了摩擦力和空气的影响。最终他提出了几个很关键的观点,就是匀加速度的运动规律;从一定高度落下的球体的末速度与高度有关,与斜坡的坡度无关等。这些实验简洁明了,而且反映了伽利略考虑到自己的工具的缺陷,巧妙的设计实验思路的超强能力。另外,伽利略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非常好的,在他的所有实验中都展示了他高超的数学应用能力。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伽利略有更精密的测量工具,他在力学研究上一定会有更好的结果。即便如此,他依然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成果。
二、只有当时,没有前后;
我们的教科书往往只挑最精华的部分来描述,那些前面的历史铺垫,和后续的作用,很少有涉及。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历史观,对于理解科学的进步尤其有害。在任何一个科学的进步上,都不存在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基础的发明。每一个科学的进步,既有其历史的原因和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教科书不能明确的描述前因后果,是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从中获得收获。比如学习牛顿三定律,上来就是教条式的三定律,至于这三定律从何而来,为什么偏偏是牛顿总结出来的,统统没有说明。实际上,在伽利略时代,很多思想就已经成型,牛顿只能算是个集大成者,而科学史则客观的描述了从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的漫长的认识过程。这些过程不仅仅表现在知识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是科学新方法的诞生,新工具的发明,隐藏于其中的更是艰难的思考和突破过程。割裂了过程,很多结果变得非常难以在第一时间接受,好比硬生生的塞给人一个陌生的东西。在这样的教科书体系下,只有记忆。而课本上的习题,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的锻炼一下书本中所学的内容,根本没有启发学生去思考,或者教会学生去思考。
三、只有胜者,没有败者;
我们的教科书往往给出那些最终一剑封喉的结果,却没有那些在发现这些客观规律的前赴后继的失败者,实际上,在科学的早期,失败者的经验也是弥足珍贵的。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实验数据,比如第谷,尽管与行星运动规律擦肩而过,但是他建立的天文观测工具和发现并支持开普勒进行天文后继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所谓与普适定律擦肩而过的所谓失败者并没有在科学史上被人遗忘,仅仅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简单的提了一下而已。这种根深蒂固的成王败寇的思想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进行新的科学研究。我们往往过多的关注成功者,而很少去关注可敬的所谓没有成功的人。正如牛顿所说,他的功劳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取得的,这些巨人不仅仅包括那些划时代的人,也包括那些为划时代的成果奠定基础的人。
四、只有技术,没有思想;
我们的教科书往往只给出技术,忽视这些技术中的思想。这给我们一个印象,那就是我们可以仅仅埋头于技术,可以不管其他所谓的思想。这是一种唯技术论,也是非常糟糕的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只能掌握现有的技术,而不能创造新的技术。一个缺少思想的人,是不会创造的,因为任何的创造,绝对不是简单的逻辑推广,而一定是思想的创新和突破。比如哥白尼想到的运动的相对性这就是思想的进步,与技术无关,如果没有这些思想的突破,是不可能有后来的成果。而牛顿则开创了分析综合的高峰,他在数学工具的使用和发明上远远高出前人,当然如果当时的观测数据和观测仪器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再多的综合能力也无法得到印证。这种方法上的创新没有思想的辅助也是让人不可思议的。
五、只有神仙,没有伟人
没有思想的传承,还让我们变成了盲目的崇拜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学生经过我们的教科书的教育,绝大多数不会认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那是在天上的,并不是凡人。具有这样的想法,就会阻碍我们超越他们。我们已经在内心深处摆放了太多的神一般的人物,心灵被窒息,难以摆脱。实际上,那些所谓的神仙并非万能,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创造的合理性,只感觉到了不可思议,才会将这些不可解释的问题归功于神秘,并将他们神秘化。这种神秘化的后果就是我们的科研作风缺少一种突破精神,因为我们不会认为我们能够超越神圣。
从科学史这本书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中还存在大量的缺陷。教科书中存在上述种种倾向需要克服,同时我们还能强烈的感觉到,我们对于自16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的很多环节理解的不够深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系统全面的引入自亚里士多德开始,所有的那些伟人们的原著。那些原著虽然在今天的眼光看比较原始,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过程和方法,都是那些断章取义的知识所不能替代的。试想,如果我们的中学和大学图书馆都能看到这些伟人的原著翻译本,我们就能在学习的第一时间明白那些知识创造的过程,理解在创造的过程中的艰难和各种条件,更多的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这些前辈们可歌可泣的追求精神。我们的科研之所以缺少创造力,并不是我们知道的知识不够多,也不是我们掌握的现代科学技巧不够多,而是我们太缺少历史,缺少思想,更多的还在于缺少科学的精神。
silong.peng@ia.ac.cn
2013.06.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