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科研20年,除了不断的思考如何做好科研,还见过了过去20年一些领域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国家在一些领域发展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科研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很多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尽管这些成绩还不能和中国的需求相比,但是考虑到中国以前的基础,现有的成绩也是值得高兴的。我们习惯于快速发展,并且对发展的速度期待越来越高,这使得我们国家在过去15年时间内走对了一些路,也走了很多弯路。做科研是做人的一部分,我们也不会仅仅只会活短短20年,大多数都会起码70年以上。从70年的角度看,我们当前的科研作风还差了点东西,那就是历史责任感。
就我个人粗浅的判断,我们国家在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十二五计划从内容立项到迄今为止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重复立项、因人立项、不科学立项等各种情况比例越来越大。总的来说,小项目质量相对好,大项目质量整体堪忧。我想造成这种局面有如下几种原因:
1、科研人的勇气越来越高。
曾几何时,中国科研人能够在国外发表一篇期刊(那时候还没有所谓SCI)论文都会引起轰动,号称得到了世界级成果。在那种局面下,大多数科研人的信心和勇气都是非常不足的。好比参加比赛,根本还没有进入到决赛圈,根本不知道顶级高手到底有多牛,连嫉妒的资格还没有培养起来,自然就没有什么自信。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或多或少接近了世界前沿水平。从形式上,我们迅速的适应了科研的游戏规则,从提出概念,到自我炒作,到组织团队,到国际会议宣传,到申报奖项。这一套流程已经深入到刚入门的研究生身上。由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开放,越来越多的新信息进入到科研人的视野,使得原来不敢想的问题可以尝试了。因此在勇气的支撑下,十五和十一五提出了很多面对实际,面对世界前沿的项目,其中不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此刺激,也因为我们习惯于高速发展,十二五立项的目标根据加速发展的理念,就提出了很多惊人指标的项目。这些项目整体体现了中国科研人的敢想敢做的作风,值得表扬。但是科学发展,一个国家科学进步的速度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够达到目标的,科研有其自己的规律,任何期望跳过走路就去奔跑的企图都必然会跌倒。在很多论证会上,我都提出需要脚踏实地,目标不宜过高,但是人微言轻,效果了了。再加上大多数人都在加高自己的项目指标,50步没有资格笑话100步,因此科研项目的泡沫就越来越大。可以相信,这些泡沫终将破灭,损失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些人的宝贵人生时间,更多是中国失去了真正快速发展的机会。
2、科研管理体制滞后于发展。
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不断的攀升,但是科研管理能力并没有随之攀升。用20年前的管理理念和策略管理现在的科研,弊端和漏洞就在所难免。立项、申请、验收、评奖,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手段。其漏洞在每一个环节都是明显的。其实科研首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做什么,就是所谓的立项。我们国家的立项是专家组模式,专家组的能力和德行直接决定了立项的质量。这在早期执行的很好,但是到了某一个时间点之后就变成了分钱会,划地盘等影响极坏的作风。申请成了形式,因为大多数项目在立项阶段就已经确定了承担者,答辩也是走过场。验收是中国科研管理中的另一个大的漏洞,由于大多数项目技术指标不明确(因为应用对象不明确),最终所谓的验收就成了数数论文专利和毕业学生的数量而已,所谓的验收专家组就是题提问、签签字、拿拿钱、吃吃饭的经典过程。由于中国人的面子效应,尤其对于牛人和名人,专家往往还不会在验收上给出负面的结论。结果是皆大欢喜。一部分人欢喜了,但是投入的经费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得到预期的产出,其他纳税人就不喜欢了。从长远看,国家的发展也很不乐观。记得有一次评审会,几位老专家谈到某一个技术领域,说前些年把概念提的太多了,实际上真正的实用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再想立项也已经不可能。评奖是个人主动申请制度,对材料的核实是非常弱的,这从已经暴露出来的被取消的获奖项目就可以看出,就我经手过的项目而言,我相信还有更多的虚假材料放入了获奖的项目中。
3、科研评价体制滞后于发展。
我们国家对一个人的科研评价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经被充分讨论了,关于论文部分,基本上对数数量的方式大家还是比较诟病的,但是在没有一个有责任心的评审群体的情况下,那些冰冷的客观数字可能还能说明点问题。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是评价一个人的科研能力跟这个人拿到了多少项目和钱有关。从一方面看,能拿到项目和大钱,自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这只能说明在某一个阶段做过贡献,但是不能直接等价为科研能力的大小。如果要说钱的多少,商人的能力更强,但是我们不能说商人的科研能力高。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拿了很多大的项目,而没有实质性的产出,本质上是浪费的更多,这不是正能力,是一种负能力。科学院今年开始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评估研究所和课题组,甚至个人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把项目经费的多寡作为标志。这是个进步。
4、科研成果跟踪体制欠缺。
我们国家的科研立项,在项目验收之后,大多数课题组选择继续申请其他项目,已经做过的项目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过不了几年,那些所谓的成果可能失去任何价值。科研成果、立项(需求分析)之间没有形成闭环控制,科研项目支持缺少连续性和整体计划性。我们国家在很多关键工程技术领域缺少竞争力,但是很少领域的课题是真正站在领域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和管理的。导致很多领域的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失去了动力,表现在产品上,国产货依然没有竞争力。恰恰是由于科研成果的跟踪体制欠缺,使我们不能看清楚一个课题组的真正实力,当我们数数量的时候,包装出来的课题组就显得很耀眼,可是当我们能够跟踪课题后续进展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鉴别出干活的和忽悠的。
5、发展阶段的必然弯路
有一本书《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赫尔岑,商务印书馆),里面提到的很多问题在苏联时期出现过。《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胡塞尔,商务印书馆)是另一本对于科学发展的忧思。我们国家正处于对应的发展阶段,都是从很弱开始学习,然后经历了一段繁荣,并且随着繁荣的出现,各种阻碍科学发展的现象随之出现。这是世界现象,不为中国独有。但是这种必须经历的阶段融合了中国的人情社会特点,以及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其副作用就更为严重。我们的社会对于理性的思考给予的关注和认可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的阶段,除了继续高歌猛进发展科学技术,同时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反思我们的科研体系中的种种弊端,不能因为我们要走弯路而走更多的弯路,少走一些弯路才是明智的选择。
我们虽然发展了,但是离真正的世界领先还差很远,如果要迎来真正的中国世纪,没有一些彻底的反思和调整是做不到的。国家对于科学家群体寄予厚望,那不能仅凭我们的口号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思考该如何解决当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何规划好我们国家未来30-50年的总体发展方向。但是所有这些都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如果要努力,首先就要有历史的责任感。我想,等到我们很老的时候,我们会回头看2012这个特殊的年头,给我们的回忆可能不仅仅是开心的事情,还会包括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科研项目。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每个人都有维护这个共同体荣誉的责任,让这片天空变得更清澈,更纯洁,是对自己,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