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你的青春献给了谁? 精选

已有 7776 次阅读 2013-3-17 07: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青春

最近一位研究生写了一篇博文:“博士把青春给了谁”。博文主要是描述他们课题组同学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辛劳。博文是由他的一位师姐博士论文答辩引起,他联想到师姐硕博连读7年的艰苦经历,发出了“博士把青春给了谁?”的“天问”。其中我对博文中的一句话给出了如下评语:“近一两年师姐的妈妈也从东北赶来南方陪读(博文中的原话)",是博士?无语。博主的意思可能为了说明师姐读研太辛苦,所以心痛女儿的妈妈来到师姐身边,专程悉心照料。我的评论主要针对这个师姐妈妈的“罕见举措-陪读博士研究生女儿”。博主回复:“是的,虽然师姐是东北人,看起来却是很娇柔的女子,实验做的不顺利,家里人自然担心,我觉得也情有可原了”。这难道反映了当代研究生的心情?具有普遍意义吗?我实在无法理解和心情有点焦急,因此,接着评论道:“ 一定不要这样理解啊!年轻人”。显然年轻人并没有理解我评论的深刻含义,回复:“嗯,谢谢您的忠告,不过大家看一个问题总是有些差异的”,这个回复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这位研究生观点。到这儿我不就必再评论了,因为年轻人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当一个研究生求学期间遇到困难时,可以请家长来“陪读”。

我看到陪读”这个词大体出现在几种情况里面:1、在国外读研究生小两口双方,似乎以男方在读研究生,女方陪读情况多些;2、出现在极少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远离家乡陪小孩学艺,有的甚至是祖父母(或姥姥姥爷)陪读孙子辈,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陪读自在情理之中;3、出现在一些富二代身上,家里富得流油,全职妈妈,或全职爸爸专程陪读,这种陪读对象几乎没有年龄和地域界线,小的为幼儿,大到成年后的大学生及在国内外陪读等。至于到了博士阶段还要父辈来陪读的实属少见,在这种情况下陪读什么呢?我猜想可能是帮他们做好后勤,让孩子们全力完成研究生学业,顺利拿到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然而,在我的观念里,一个年轻人从大学本科开始,他/她们就应当肩负了双重责任:求学-学习知识;“求生活”-学会生活自理,用时髦话说,学会独立生存和生活。因为,生活也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主要不是通过课堂学习,而是通过人生经历来学习。当然,讨论陪读不是这篇博文的主题。

再来讨论“天问-你的青春献给了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及意义深远的话题。当然我想首先必须抛开当下社会上丑陋的“献青春”另类,专门讨论属于社会正常的“献青春”现象。每个人每代人对于“你的青春献给了谁?”问题的答案一定不同,而且有主动与被动(无奈)“奉献青春”之分。例如,上世纪50年代的反右派运动, 让多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以30后为主)无奈地将青春献给了这个给社会提供强大破坏的负能量运动。我相信有的年轻人可能看过一些反映当年“反右派运动”的文艺作品,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尽管文艺作品存在一定程度的加工成分,但是基本准确地描述了那些年轻人的“无奈青春奉献”。还有多少风华正茂的老师和干部正当年轻时,却让青春献给了以生产劳动为主的“五七干校”。

我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属于苦命的一代。正当我们侥幸(因为晚一年就没有大学可考了)考上了我们心仪的大学,准备努力学习,以便为国家建设献出我们的青春时,疯狂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个乱世的文化大革命经历整整10年加上后遗症若干年。这个期间我们大多数人位于20-35岁年龄段。这是一个激情四射,热情奔放,思维敏捷,精力旺盛的年龄段。我曾经与年轻人通俗地说过这个年龄段属于“干活不知道什么叫累”的年龄。而且,这个10多年正是我们知识积累和思想升华的最佳年龄段,却无情地献给了文化大革命,这是典型的无奈的青春给予和奉献。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你们的青春献给了谁?你们的青春应该给予谁?我的回答是:你们的青春应当给予自己。显然这是一种主动的“青春给予和奉献”行为。尽管当今社会依然存在诸多不公正和不公平现象,但是要和我们青春岁月时的社会相比那实在算不了什么。当下年轻人只要愿意学习,途径多样,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学习信息变得可以“信手拈来”,“唾手可得”,既可以通过上学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学成才。既可以当“打工者”,也可以当老板(我们年轻时可是打到对象)。当年我们青春时渴求知识的权利被无情剥夺,因为,文革时期“主旋律”告诉我们,“知识越多越反动”,张铁生高考“上交白卷”被推崇为英雄壮举。具有普世价值的理念被颠倒,是非不分,真假难辨。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无论从国家到个人,从社会到家庭,从农民工到大学生,重视学习风气吹遍祖国大地,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源动力。

因此,我推断当下“年轻人的青春给予了自己”并不是主观臆断的推理。我一直有一个比较“落后”观点,就是我们个人努力究竟为了谁?要是放到几十年前我们年轻时候的答案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现在有的年轻人听了也许会嗤之以笑,但那可是我们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大学毕业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这种思想的真是写照。然而,现在我有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务实答案。例如我曾经参加学校招生咨询时,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光,我会给孩子们说:上大学主要为你自己,为你自己及你的家人将来能够过上舒适和有尊严的生活。我的“务实答案”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是社会发展这部机器健康运转不可或缺的一个螺丝钉(这应该不是大话)。当你经历过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你就会拥有服务社会的过硬本领(是否过硬就看你努力学习的效果),你就理当得到合理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报酬,这是提升你家庭生活质量的保证,同时你也一定会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局。所以,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在求学过程中,吃点苦头算得了什么。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一分享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的青春不仅献给了自己,也是献给了家庭,最后自然也献给了整个社会。年轻人,不必犹豫,不要彷徨,勤奋努力与吃苦耐劳就是你青春人生阶段的必然付出,它将为你过上舒适和有尊严生活奠定基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70978.html

上一篇:“发现天才”和“培养天才”?
下一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收藏 IP: 111.172.154.*| 热度|

43 师应龙 武夷山 魏武 鲍永利 曾庆平 闵应骅 陈冬生 侯高垒 张海霞 陆俊茜 韩笑 张一帆 叶春浓 卓露 曹聪 李宇斌 曹建军 张骥 迟菲 徐耀 汪晓军 田云川 邢志忠 林中祥 李本先 肖海 李粒 吴锦宇 唐常杰 鲍海飞 曹广福 李建雄 郭向云 朱晓刚 褚昭明 张奎勇 余晓龙 王晨光 司廷 傅蕴德 wgq3867 anran123 blackrain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