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认真

已有 3278 次阅读 2013-1-31 09: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认真

说起认真来,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说清楚的事。什么叫认真?一丝不苟是吗?好像应该算是。可是难道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才叫认真吗?这事也分不同的等级,有的事不需要一丝不苟也可以算是认真,而有的事非得一丝不苟不可才能算作认真。中国发射火箭,这些年来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没有一丝不苟这样的认真程度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而写篇论文,写篇书稿,也需要认真,但是精确度可能用不着像对待航天工程那样的程度,比如,国家对出版物有错误率的标准,得低于一个标准的数值才能算合格。可是在航天工程上,其实也包括其他的工程,如航空、深海下潜都是一点错都不能出的。这种容错率就是要求为零。可是出版物就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不能说,出版物的错误率低于国家标准还不能说不认真,这似乎有点苛求,可是在类似于航天工程上,错误率大于零就是不行。错误率大于0.1,和大于0.0001,如果导致发射失败,那结果都是一样的,顶多就是五十步笑百步,都是严重的问题,没有质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男性比较粗糙,而女性比较细致。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其实从认真角度来说,男女之间并无什么特别的区分。不过,有的时候,我感觉,女性对于完美性要求比较严苛。有些事,在男性看来,已经很好了,可是在女性看来,还是不够完美,她们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完美。可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最后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比如,就像我们要把一支铅笔削得很尖,一般的尖已经可以用了。可是如果觉得现在的尖还不够尖,还要让它更尖一些,那么很可能就会看到,这个笔尖就会被折断。然后大家一片唏嘘。
从男性的角度看,在对待认真的问题上,有的人是看人下菜碟的。这只是个比喻。这意思是说,对于有些比较重大的事,有的人就会认真得多,甚至能做到一丝不苟。而对于他们认为没有那么重要的事,就没有必要特别认真,差不多就行了,过得去就可以了。在过认真是没有必要的。
例如,有一年,高教出版社受部里委托组织一些专家进行优秀教案以及优秀课件的评选。对于教案,大家还算能比较认真地看,而对于做成幻灯片的课件,这看起来颇费眼神,所以这一帮岁数都不年轻的专家也就都大致浏览一下。有的专家只是感觉既然是评选,还是应该认真一下的。所以这位专家一篇一篇耐心地看。旁边有两位同组的专家对这位认真的专家表示赞叹,觉得这位专家实在是太认真了。不过,这位专家自己倒没这么认为,他只是觉得这是应该做的,既然是评选,就要对参选者负责。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评选没有必要太叫真,评上评不上也没有什么太大关系。评上了,也没有奖金,也不涉及升职提级评职称。所以无关什么大局。这种情况,在场的各位都是很清楚的。但是那位认真的专家还是觉得要认真一些,他觉得这样做才对得起自己的职业良心。虽然事后他甚至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报酬,也许是组织者把他给遗漏了。但他仍然认为,他的认真是值得的和必要的。
我自己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也遭遇到很多头痛的事。出版社提出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是理论上的,有的是文字上的。文字上的事都好办,但对于理论上的分歧,我且得费尽口舌跟出版社争辩。后来,为了证明自己坚持的观点是有依据的,我不得不在书稿中增加了不少篇幅,以提供这种依据。所以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我且得一个字一个字的使劲抠,千万别给出版社抓住什么把柄。这种认真有一种被逼出来的感觉。
编辑提出的意见,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道理并不充分。所以我还得在修改的过程中,使劲地咬文嚼字,既要表达清楚我的观点,又不能完全跟出版社顶着干。这事特别费劲。可是没办法,如果不这样做,直接跟出版社顶着干,那这书就根本出不来。如果完全听从出版社的意见,那这本书就可能面目全非。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就得在文字上下死劲地琢磨,推敲。出版社提出的任何要求,我都不能在第一时间直接拒绝,我得先答应下来,再在反复审阅的过程中找出我的道理,再跟出版社方面商谈。后来,出版社觉得原稿篇幅过大,他们实际担心是费用高,而可能收回的效益要少。所以他们就要压缩一些篇幅,以减少损失。这个问题我也理解,所以在压缩篇幅上,我是做了让步的。但是在基本观点上,我还得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轻易放弃。有的话宁可不说,也不能随着别人的意见跟着胡说。就这么磕磕绊绊嘀咕了好几年,这本书才算付印了。
我不知道我做的这些事情是不是算做认真,或者只是一种固执。但是,我以为,做什么事,总是要负责任的。而要负责任,不认真是不可能的。不认真做的事,不可能是负责任的一件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58118.html

上一篇:一次高校组织的合唱比赛
下一篇:高考强化培训班(不是广告)
收藏 IP: 114.250.72.*| 热度|

3 喻海良 李伟钢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