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在中国科协第10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的发言

已有 11685 次阅读 2007-8-14 22:58 |个人分类:感言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0778 

      

        刚才几位老师都强调了哲学基础和哲学思维的重要性,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也提到了现在专家是在越来越窄的领域知道的越来越多。这使我想起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过一句话,也是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之一,就是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这里很有联系:一方面我们确实应加强一些形而上的素质培养和教育,如哲学和逻辑学,有利于基本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千万不能过分强调哲学的作用,专家必须是在越来越窄的领域里知道的越来越多,否则就难以称为专家,就连哲学家都清楚内涵越大外延越小的道理。哲学的确在科学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能走极端,也不必落实到每个学生每个科研工作者身上。

      

        我对这次沙龙的主题《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特别感兴趣,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沙龙的题目对我而言也是一个疑惑:到底有没有一种关于发明和创新的科学理论?如果有,是不是总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到底有多大?今天的讨论对于提高创新和发明的能力肯定会有帮助,但这种讨论其作用的范围和极限在哪里?适合于哪一类、哪一阶段、哪个层面的研究人员?显然不能以哲学的思维为主去研究具体的科学问题,但存在一门关于创新与发明的科学吗?就像传统意义下的学科一样,学完学好之后,基本上就能创新发明了,有这门或这种学问吗?我不知道,但有些怀疑,所以来这里听听大家的看法,看看到底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发明能力。

 

        这也使我想起关于何谓大学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说法,就是大学不是只有大楼,必须有大师才成。结果大家都去找大师了,更有这种班那种班来培养未来的大师。这样做有拔苗助长或者滥施化肥农药之嫌,结果往往是成不了才甚至畸形变异。虽然这符合社会上大家都想早点快点成才,还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问题是不可能人人成才成龙,,都成龙了社会也根本受不了。更关键的是,大师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否则大师早制造化了,也就不能称之为大师了。现在食品都要绿色的、都要自然的,人才大师这种事情就更应是绿色自然的。这可能不符合个别人的利益,但一定符合国家民族的利益。联想最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高考学生报专业的时候,一看满满的都是人,其实就两个学生,其他都是家长。记者报道的时候只是当笑话,但是我觉得这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了。

 

刚才还有位老师说,咱们祖先为什么没发现数学定理,是跟咱们没有使用阿拉伯数字有关系,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如果咱们本身思想对的话,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这条路,但是为什么没有走向这条路,可能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我在国外比较长,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好多事情,都是以利益为目标,而国外很多只是兴趣的原因,而不是说要想成为一个什么家,要一个什么排名。咱们只管谁第一,你只要站在第一的位置上,对怎么来的过程并不感兴趣。我们对结果非常非常强调,但别人强调的往往是过程,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需要哪几步。说极端的,傻子都能碰到一个伟大的发明,那你认为傻子会是科学家吗?我觉得我们也应该要强调过程。我们以前做学问,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最后却成了看你做了多大的官。如果只强调结果,就会造成急功近利。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咱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强调目的、强调结果,学生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已经成书山了,可学生到最后差不多成废人了,毕业时要派用场了却已经没有了激情,已经没有了创造力了。就是说果子还没到吃之前,这个肥料、那个肥料催的,早已熟透了,等到你想吃的时候,已经快腐烂了。这种东西短时间是不可逆的,现在是全球性竞争,开始还不错,到了一个临界点,像股市一样,有时上来的时候慢悠悠的,有时很快, 但是到跌的时候,比上升的速度不知道快多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5999.html

上一篇:中医药研究随想点滴
下一篇:明天会更好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