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厚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there 计算语言学博士 希望在这里留下学术的足迹

博文

ACL2012正传

已有 5086 次阅读 2012-7-14 15:01 |个人分类: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国际, 语言学, ACL

完整图文版见附件  ACL.pdf

ACL是一个传说,记得2003年黄昌宁先生到南师大讲学一周,说起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创中国人在国际顶级计算语言学大会ACL上发表论文的贡献,我们无不佩服、向往,也开始了我们查阅ACL网站论文资料的习惯。9年过去了,缺粮少炮的我们,凭着一腔兴趣,勉强参加了每年的国内会议,从没有过出国的念想,只因为家贫、文科贫。终有机会在南大计算机系博士后,导师的支持加上申请到了足够的经费,可以去看一看了。冬季是ACLdeadline,而秋季学期教学特别繁重,每每想投稿,每每不成。于是乎,没有论文的我,在女儿诞生的第五天,就乘上了飞往济州岛的班机。

大会开幕式开宗明义:今年是ACL50周年,借用孔子的名言“五十而知天命”。此番ACL的主旨比起平常,就多了一个要义:回顾与展望。回顾者乃一老休,饶有兴味地谈起他最初的研究兴趣、方法和教学心得。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喜欢教学生用最原初的模型,以加强对问题的理解。

介绍了1950s末,他们开发的世界第一款句法分析器——Uniparse,基于有限状态机,可以分析出句子的名词短语、动词类别等基本信息。最后谈及了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关系,虽然20多年来计算语言学家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语言学,但当处理的问题涉及语篇的时候,语言学该上场了。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踮起脚尖,努力向上,摘下那颗属于自己的苹果。 

走在大厅里,会议信息很丰富,百度作为本届大会最大的赞助商,获取了最醒目的位置和最大的展台。但不得不说,侧重单语的百度,在展台上空空如也,没有像样的demo或者展示,只是为了招纳海外军团归国吧。老外对于百度也没多大兴趣,这样的公司到底算不算竞争对手呢?

Poster展示厅很大,中间是即将开始的自助晚餐,趁着人少,抓拍了一张。

最佳论文被NTT拿去了。

最佳学生论文虽然是中国人的,仍是出自微软亚洲研究院。

这两个最佳都给了亚洲,难道也是ACL特别照顾了亚洲?两篇论文并不是具有重大意义或标志性建筑,有点晕乎,其实欧美的paper也不错啊。还好,真正的大奖是欧美的。不过这颁奖也出人意外得狠!

Skyp网络直播中,我们看到Fillmore接过了ACL Lifetime Award。由于身体原因,老菲没法亲临现场。接下来,播放了他早先录制好的40分钟获奖感言。在这40分钟里,他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从一个小伙子,目睹乔姆斯基带来的语言学革命。历经10年,从阿拉伯语、日语中获得灵感,创制了跨语言的格语法。有趣的是,他老婆是日本人,也给了他不少灵感吧:)可是他并没有止步不前,在格case和事件关系的矛盾中,以及1970s Shank的脚本理论等带来的思索,进一步提出了Frame Semantics,终成一个较为自足的语法体系。这位语言学家更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不像Chomsky只谈理论,他在退休后依然四处找资助,建成了FrameNet的数据库,给计算语言学带来了理论框架下的真实数据。这个奖给他,确实是实至名归。在现场直播问答环节中,他还饶有兴味地对比了自己和WordNet的相似处。这两个资源的建设者都是ACL Lifetime Award的获得者,只是FrameNet目前单语数据还不够完备,跨语言做的还不够好。说起来也巧,我们的背景是语言学多些的,听起来觉得特别过瘾,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听听他的研究思路。也倍感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如果有机会出去学习就更棒了。可现场大多是计算机背景的,不少人打起了哈欠,看来复合型人才还是稀缺的。

Mark Johnson做了第二个特邀报告,展望了一下ACL的未来。他的报告出人意料地哲理化。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谈到了计算语言学貌似不错的未来,而真正的危机在于这门学科过于技术化、工业化的倾向,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计算语言学对“科学”的贡献在哪里?他引用了BoxVapnik的话,也谈到了目前脑神经研究的进展。引入了地图的演变史,隐喻地说出了他的观点,在科学和技术中,寻求结合点和创新力。

大会还专门设立了一整天50周年纪念的分会,大都是用文献统计方法和LDA等模型,自动得出文献、话题、年代分布,乏善可陈。有趣的是Stanford做的作者性别分布,以及男女代表学者的研究主题。

在各个分会场的报告中,仍然是欧美正牌名校的报告最吸引眼球。StanfordBerkeley为代表,无论是老师还是博士生的报告,都让人为之一振,选题、工作、陈述都很漂亮。相形之下,亚洲(中国)学者论文也算不少了,但让人听起来费劲,在陈述准备上也明显没下足功夫,即使是一流的工作,也被三流的报告陈述拉下马了。

Demo Session,和Poster的地点一致。这里我遇到了一个不曾想到又非见不可的人物——Veale Tony,英语明喻的研究者。我引用了七八次他的论文,做了汉语明喻抽取和中英对比工作,这次遇到,着实请教了一番,他听了我的工作,也较有兴趣。希望他不嫌弃,后面可以有实质性的合作。

有小女在家等着,顾不上听EMNLP啦,赶紧回家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14-592055.html

上一篇:ACL2012见闻
下一篇:Frame
收藏 IP: 211.65.214.*| 热度|

4 章成志 马建强 徐硕 化柏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