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2008年汶川地震与《灾害学》上发表的那篇著名论文

已有 7534 次阅读 2012-5-12 06:19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论文, 汶川地震, 预报

【Blog主人按:在西安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我们邀请了作为东道主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延军平教授做了一个学术报告,报告的内容与他们课题组在《灾害学》上发表的那篇后来轰动了全国的准确预测了2008年四川会发生大地震的论文有关,报告就是关于汶川地震乃至全球范围内更多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内容。
 
延教授讲述了这篇论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主要结论,我本人对延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简要评述,这里,在当时的评述内容上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以作为对于512即将到来时地震灾害预报与应急管理的一个回顾。】
 
  首先,非常感谢延教授的报告,之前我就听说过陕西师大旅游学院的这篇论文,当时真的没想到以后竟然有机会接触到论文的作者。
 
  应该说,延教授团队的这篇论文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刚才延教授也在报告中介绍了这些争议的情况。
 
  那么,地震是否可以预测预报?这是近年来很多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知道东邻的日本后来基本上放弃了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方向,而将地震机构的工作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是地震的速报,就是在地震的一列波到来的那一刻用最快的速度告知国民,以使他们在第二列波到来之际有一个躲避的可能;第二个则是在地震的应急救援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我们也知道的是,日本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在世界都是领先的,也所以,他们在我国汶川地震后来我国震区竟然没有救出一个活人深感内疚,甚至有人因为非常抑郁,都是可以理解的。
  
  从我对地震预报的了解可知,目前,不少“前震+主震”型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成功预报和疏散了的海城地震即是这个类型的地震,当时也确实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而更多的“主震+余震”型的地震因为一开始就是最剧烈的冲击(象汶川地震),所以,主震难以预报,但是后面的余震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预报。至于有人会疑问有了前面小幅度的地震,后面如果又没有了地震却预报了的情况是否存在?这个我没有具体数据,无法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我估计应该是很多的。
 
  从延教授的报告来看,地震在时间的发生上存在一些数字上的规律,甚至存在一个轴对称的时间点,这个有点意思,内容超出了之前那篇著名论文的分析结果,也可见延教授的团队丰富了之前的研究。
 
  我个人倒是倾向于相信,地震发生以及能否为我们所感知,是“上帝”在和我们捉迷藏,他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策动地球给人类“捣乱”,而捣乱的具体规律也许是他事先就确定了的,也许也有一些随机的因素在里面。对于人类自身,既然难以通过观测震区地表移动规律的动向来猜到上帝究竟什么时候会继续给人类捣乱,也很难从其他可能和地震相关的因素的观测得到地震是否发生的断言,那么是否就应该放弃对“上帝”猜心的这个游戏而听天由命呢?
 
  我想不能!
 
  延教授刚才也说,对于地震表象的研究,最好深入到机理层面,才能够真正获知对于地震规律的探知,但是,这个机理的认知可能需要300年、500年,之前从古至今我们就都在探寻,没有答案,不过说不定以后的某一天会有一个机理的模型给出来,且是可以探测到的。
 
  也所以,我觉得从地震发生的时间规律上去单纯地分析现象也是会有意义的,也许今天我们还不能随后用内在机理去佐证这些被发现出来的现象,但是未来的某一刻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和技术,也许就可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呢!
 
  其次,假设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地震预报,那么年度预报和临震预报的意义分别何在?这也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进行年度预报,且在一定尺度内被验证了一定概率意义上正确性,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完全逃离肯定是不现实的,预防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比如将房子盖的结实一些,能够做到防住一定烈度的地震。但是,即便我们可以预报到某年度可能发生地震,这样的消息怕也无法告知公众,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不准确的地震消息告知公众后,发生的事件造成的损失比地震本身可能还要严重。也所以,年度预报在风险的防范上意义更大些,但是对于避震和应急疏散就不具备多大的意义。
 
  而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周”或者“月”这种时间尺度的预报,意义就会更大些,逃离和避震的成本可能就会稍微小一点。如果到“日”则更好,但是从现在来看,还不可能实现,连“月”这样的尺度都没有任何把握。
 
  我本人在读初中的时候有过一次这样避震经历,应该是在1982年左近,预报说我们老家山东某地可能有地震,家里在院子里搭了防震棚,初中的学校里,学生也不敢在室内上课和住宿,利用了外墙的黑板,两个班在一起上大课,晚上则住在有席子遮顶的木板床上。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周后,实在是受不了了,估计预报的人也很尴尬,就又搬回到教室里上课,宿舍里住宿,而最后确实没有震。而因为预报带来的这些不便其实都是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的付出。
 
  从个人经历的这个例子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识,我认为,如果解决不了临震预报的大问题,到年度这样尺度的预报对于地震应急响应是基本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风险防范有一定参考价值。
 
  最后,因为单博炜老师后来在提问阶段提到了“唯象学”这一概念,我一搜,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学术报告的海报:
 
报告题目:大亚湾实验结果的唯象学后果 
 
报告人:邢志忠 研究员 
 
主持人:曹 俊 研究员 
 
俩都是我们科学网的人,我也就不敢解释了,如果大家都知道唯象学和地震的关系,也许老邢和曹俊都给点专业解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69896.html

上一篇:“中国首位论文博士”徐大懋院士与清华大学
下一篇:邻家有少女,当窗晒衣裳
收藏 IP: 144.64.8.*| 热度|

13 杨晓虹 刘艳红 武夷山 李学宽 李志俊 曹聪 谢强 李宇斌 陈永金 付小军 刘鹰翔 李双双 任秀红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