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席酉民 管理教授,《管理学家》主编,个人主页www.ymxi.com

博文

“悟人”与“误人”

已有 5304 次阅读 2007-8-7 18:02 |个人分类:大学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悟人”与“误人”

西安交通大学 席酉民

在学校教育中,我经常讲要“悟人子弟”,不要“误人子弟”。言下之意是我们要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育人的新路子和新模式,努力提高育人的技能和水平,使学生们在校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素质、能力、特别是境界和意识上有很大提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竞争力要求。

但最近读了一篇短文(2002116《中华读书报》,作者莫幼群),谈“又见‘高调派’”,指出社会上很多年轻的导师是“高调派”,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忙着向青少年猛灌“心灵鸡汤”。他们教中学生如何进入常春藤名校,教少女如何保持住贞操;教青年如何看破人生真相,教刚走出校门的学子怎样去挖人生的第一桶金;还有如何找个富爸爸,如何不让别人动自己的奶酪,如何开展“学习的革命”,如何掀起“头脑风暴”,……。总之,从人生必读书到人生必走路,“高调派”导师向来都是口若悬河,而在图书市场上,这类“高调派”的著作一不留神就成了畅销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时尚。作者又指出,罗素说过,在一切生活着的东西里面,特别是在人类里面,“有一些东西是神圣的,难以定义的,无限制的,有一些东西是个人的和异常宝贵的,是生命生长的原理,世界里无声无息的竞争中的一个片断表现”。因此,作者认为,对不可言说的,我们需要保持沉默,这其实是一种最为真诚和老实的态度。相反,对不可言说的说三道四,对生长中的生命耳提面命,能在任何时候都大唱高调的人,不是浅薄,就是虚伪了。

读了该文,“三讲”时的一幕又浮现眼前。在“三讲”学习告一段落时,需要交流学习心得,因为自己是学习管理的,又善于从制度、领导行为、管理效率等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所以学习时非常认真地理论联系实际思考甚至可以说研究了一些问题,恰巧又被选中大会交流,于是认真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考结果。坦率地讲,大会交流后,大部分人对我的观点和认识是认同的,并得到广泛好评。但在后来的提意见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有关该此学习交流的意见,意思是“三讲”本来是让他反省自己、即“悟己”,他却在“悟人”!从此以后,我在讲课、与人交流或讲解管理的理论或道理时就比较注意不要不知天高地厚地“悟人”!更何况自己也应邀到处讲学,并也出版了颇受欢迎的《管理之道》类的书,按现代对年轻人的年龄划分,也属年轻者之列,并有博导头衔,看了短文之后首先是一惊,马上问自己是否也沦为浅薄和虚伪了?其次,反思自己是否也下意识地成为“高调派”?

在反思的同时,自己从教育的角度也思考了一些问题。教育若只给学生提供成熟的知识,是否也会“误人”?因为社会在变,在复杂化,知识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学校在教育的理念和模式的讨论中一直在争论“给学生猎物还是猎枪、”“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等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未知、难以言说的东西进行探讨是有价值的,即使不能保证100%的正确,但至少是一家之言,给别人也许是一种启示;即使是错了,也可使别人从反面证实或坚信自己的观点。因为听众或读者也是有头脑的、会思考的人。如果对此都冠以浅薄、虚伪的帽子,许多知识的创新和新见解可能就会被扼杀了。所以说,教育的最好境界应该是先悟人,最终让学生们能自悟,或曰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们自然要小心沦为“高调派”,但我们也坚信,新时代需要新的“悟人”思路和方法,否则也可能“误人”!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80-5676.html

上一篇:强化你的结构性智力资本
下一篇:“关系”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吗?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