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应急管理汇刊》第七卷第二期主编寄语

已有 4263 次阅读 2012-4-19 23:54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cience, 统计学, 管理机制

  当我们研究管理现象的时候,会发现里面存在各类不同的问题,但是,当你的研究涉及过这些问题中的多数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定会遇到管理研究的终极问题——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应用这一最大问题。对于管理科学研究者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但是又极其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原因如下:

   1,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管理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运行机制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效能最好的问题。

   2,对于一个给定的环境,或者给出设计者希望达到的目标,适用于这一环境或达到某个目标的管理机制可能有很多(比如用于管理国家的基本架构——政体国体——可以是君主立宪,也可以是民主选举一人一票,还可以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且我们也很难说英国的君主立宪比法国的总统制差多少),但是如何在其中选择一个最好(或更好)的运行机制,使得尽量避免管理的低效能。而且管理机制必然会带来的失效问题如何在一个给定框架内予以解决。

   3,所有的管理运行机制都是可以被设计的,有些可能是逐渐形成的(或历史上约定俗成的),有点的可以完全由人们设计出来。不管怎样,管理机制都应该可以被分解为几个重要的基本组件,在现实的设计与运行过程中,这些组件可以在进行高效配置和调整,以做到用最短的路径和最小运作成本达到目标。

  4,从柏拉图时代的理想国设计到19世纪时的著名科幻小说《平面国》,都看得到刻意人为的机制设计理想模式,而现实运行的各类管理机制(可以从国家管制到一个小团体的管理),又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必须考虑选用一个更优的机制做好管理。而一旦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则必然要求有权力设计机制者改变当前的机制。

  包括赫维奇在内的学者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不断地研究机制设计,中国的几名管理学者也涉入过这个大的研究题目,大致思路也多是将机制设计涉及到的元组进行基于还原论的拆分(比如责、权、利),然后确定一些设计准则(比如激励相容)和设计流程,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诉求,然后给出一个或几个方案。

  在研究了多年的供应链管理和应急管理之后,我们也终于站到了这个终极问题的眼前。我们的思路是将构成机制设计的元素进行了七元拆分——主体、客体、介质、关系、时间规制、空间规制、动力与约束规制等,然后将机制所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分类,随后提出几个典型模式,再将流程一步一步如计算机算法一般地植入,再考虑到环境的特殊性,使管理机制的设计成为任何管理者都可以进行操作的简单事情。

  本期汇刊刊载的论文都是管理机制设计中的问题,其中第一篇在研究“关系”定义的前提下,研究了影响关系的权力、利益和责任等三大因素,采用科学网博主,目前在巴西做教授的李伟钢曾经用过的负熵算法分析了某国应急管理体系,对其权力关系和责任关系组织结构的有效度分别做了计算,认为:权力关系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关系的组织结构的质量熵是相同的;责任关系的组织结构比权力关系的组织结构有效度略高。

  当我们试图找一篇好的中文综述性文献的时候,发现得到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领域机制设计理论却没有一篇比较完整的综述,所以,尽管我们自己并没有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上有什么好的工作,我们还是斗胆做了一篇综述论文,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赫维茨、马斯金和迈尔森——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这篇综述文章从机制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了机制的基本特点及分类,并着重介绍了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当然,文章也对国内在机制设计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做了回顾和总计,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考和展望。

  博弈论是经济领域机制设计的核心分析手段,事实上,博弈确实是改变了人类认知与思维模式的伟大理论创造。在应急救灾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动态的多阶段博弈过程,而每个阶段的行为决策都是动态博弈的结果,论文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多阶段博弈模型,刻画了两者在应急救灾过程中的动态博弈行为,并给出博弈均衡求解的算法,进而得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最优合约”以及地方政府的最优努力水平确定方法。它也可以成为管理机制的一个分析起点,对于设计最好的应急救灾管理提供了参考。

  今后,我们将以应急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作为两条可以并行的“腿”,继续深入研究,并期待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说清楚管理机制设计的基本架构、模式、流程,并将其应用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

  陈安

  2012年3月8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61431.html

上一篇:这也叫喀斯特地貌吗——桂林山水3
下一篇:我国科学家是否真喜欢做科研的一个重要判据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5 蒋新正 刘广明 邱敦莲 李伟钢 yxh3161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