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x443113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sx4431131

博文

什么改变了我(1)

已有 3097 次阅读 2012-3-30 00:0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酒精, 读书, style, class, 逻辑

我不得不承认,我曾多次迷失自己,包括前一段时间,那种迷茫,那种惆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追求不再被人理解,当内心无法触动别人,当理由不能说服自己,那是多么的哀怨和伤悲,我多是欲哭无泪,茫茫然自我伤悲,自我堕落,寻求酒精的帮助进行自我麻醉,歌楼买笑,借酒浇愁,沉溺游戏,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涂度日。

曾经问自己,自己活着为了什么,站在镜子面前,发现头发已覆盖面颊,两眼黯然无神,胡须扎的满脸都是,衣服污秽不堪入目,住处凌乱不堪,到处扔的都是书籍,我不停的问自己,这是当初的我吗?这就是斗志昂扬,不怕失败的那个人吗?我不停的否认自己,狠狠地将手插进头发,自我哭泣,我不需人怜悯,因为这是我自己堕落造成的,我要改变,我要抗争,我要重拾当初的我,一个充满阳光,积极乐观,好学力争上游的人。

老天总是和人开玩笑,想改变,谈何容易,有一句话,叫“学坏容易,学好难”。确实是这样,我当初下的决心是很大的,但效果是收效甚微,改变绝不是喊几句口号能解决的,那需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否认错误的自己,不断地学习优良的品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扬长自己的优点。认认真真的剖析自己,特别是那些,自己不愿承认,不愿说的东西,那种无形的隔膜,只要去戳,其实后面什么都没有。为此,我用两张纸,一张写自己的优点,另一张纸写自己的缺点,去对比,拿到两张纸后,我哭了,缺点竟然一百五十多条,而优点仅仅几条,我问自己,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他凭什么活在这个世上啊!全身没有一点可以称道的东西,什么都处于劣势,几乎可以拿来当失败的典型了。写好以后,我反复的想,我虽然写了这些,可怎么改正呢?看见这些东西我就觉得有些头晕,用什么来作为标准来衡量呢?换句话说,谁可作为我的模范呢?看看周围,好像有,又好像没有,一次次的肯定又一次次的否定,如此这般,持续将近一个月,实在无法去改变现状,就去图书馆,在图书馆泡了两周,无甚进展,也许天生的敬畏哲学吧,几乎没去过那个地方,觉得它太深奥,不属于我,何必自找没趣,我告诉自己,既然要打破常规,改变一切,为什么不去改变内心的看法呢?抱着突破一下自己的态度,在书架上随便抽取了一本书,其名曰:《简单的逻辑学》,我觉得有些好笑,为什么这么一本书会在哲学架上,滑天下之大稽,看看仅仅132页,就无心的翻阅着,忽然觉得很实际,并且很好玩,就一口气连中午饭都没吃给读完了,好像一下子悟出了点什么,就又看了一遍,就这样一遍遍的翻阅,直到第五遍,看看钟表已经8点,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又好像有千言而无处去说的感觉,总之怪怪的,回到住处又翻了两三遍,当天夜里无形中竟然,能抽出那本书所有的大纲,甚至个别的段能倒背如流,其透明度让我自己都无法相信,我竟然爱上了这本小书,他是我读书以来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更让我自己不太相信的是我还无意中爱上了逻辑学,在那天以后我借了很多关于逻辑的书,几乎都是爱不释手,当然也有我读不懂的地方,受到那本小书的启发,哪儿不懂就读上十遍八遍直到能理解,不能理解就背下来慢慢捉摸,直到理解为止。时间久了发现,我的生活不再那么随意了,什么都要逻辑,也要什么都符合逻辑,有一次竟然用逻辑思维方式将我的老师驳得哑口无言。造成了,一切要证据,不轻信任何言论,什么都问个所以然来,很显然,这也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经常去哲学区域,就不免去读哲学的东西,后来发现哲学也不是那么难读,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逻辑是哲学的一部分,不是人家放错了,而是我太无知了。不过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希望所有想读或者要读抑或要学习哲学的人,首先去先学学逻辑,因为它是贯穿哲学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它你就永远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更不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读哲学。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只是偶然拿那本书,如果是马克思哲学,你可能会更好,事实上,不是的,以前也学马克思哲学,我上了好多年学,都没搞懂他讲什么,在批判什么?对他所批判的东西一无所知,更不会思考。或许您会说我笨,这我也要认的,没办法,我可能就是天生的笨人吧!

 一个无意的举动,竟然改变我现在的一切,我为自己能捅破窗户纸而庆幸,更为自己能读到那本小书而快乐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6049-553220.html

上一篇:电视剧翻版的批判
下一篇:梅花颂
收藏 IP: 218.7.49.*| 热度|

3 崔庆彬 贾俊光 anonymity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