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艺术
在人际交流中,表达与倾听是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会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一个正在表达的人会成为人际交流的焦点,关于表达的技巧也因此易于被人所重视。而倾听,因为它的焦点在别处,效果却只有听的人自己才能意识到,而那些倾听能力急需提高的人自己却往往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在谈论关于人际交流的书中,讲如何提高表达能力的书俯拾皆是,而讲如何训练自己更有效地倾听的书却非常难得。最近,我正好听了一本非常好的audiobook,由 Madelyn Burley Allen 所著的“倾听--被遗忘的技巧”(Listening--The Forgotten Skill)这几篇博文对我自己算是学习笔记,贴在这里希望它们对您也有所帮助。
对于倾听在交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作用,一件小事让我记忆犹新。在去年和前年的两个感恩节,我去参加了同一个朋友家里的party。这位朋友交游甚广,每次party都是高朋满座,热热闹闹好几十人,并总会有陌生的新面孔。去年刚一进门,就遇到曾有一面之缘的一位老太太,是一位不很熟的朋友的妈妈。她看到我,马上笑容满面地跟我打招呼,说她记得我,因为前年的party上我曾坐在她旁边跟她聊天儿。这让我挺吃惊。在这种场合,记性不错的我都很难能记住见过面,打过招呼的每一个人,而且我自己不论从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上都不愿成为,也不会是那种让人过目不忘的众人的焦点。在前年的party上,我只是碰巧坐在这位老人旁边。与其说是跟她聊天,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花了点时间听她絮叨她的女儿女婿,还有那些她想跟别人聊的小话题。因为在这个年轻人占主角的party上,大家高谈阔论的东西同老人家的生活相去甚远。说的人都在兴奋地讲,谁也没有注意到老人家被晾到了一边儿。我当时觉得她有些寂寞尴尬,便借了一双耳朵听她聊了一会儿。没想到这一点点儿的关注,就让她记住了我。
1。倾听的三个层次
从人们的大脑在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上,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最低的层次,就是我们常说的心不在焉,对别人说的话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时候的语言交流基本上是无效的。造成心不在焉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听的人其实正在忙着想别的事。 比如上着课或开着会的时候脑子开小差儿--对这个,估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再比如,两个正在争吵的人,每个人都抢着说,都试图说服对方,可是他们却都在应该听对方说的时候忙着想自己反驳的理由。这时候,紧闭着耳朵不听对方,不光使交流的努力无效,还使说话一方的感情深受伤害,觉得听话一方的人顽固不化,对自己的意见不够尊重。
比心不在焉地听高一些的又一个层次,是只去了解对方字面上的意思,或是带着过滤器听--只听那些自己爱听的,想听的,而没有去客观和全面地了解说话的人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听的人自己的情绪,和对说的人的态度会在不知不觉间给我们带上过滤器,让我们只听到我们想听到的东西,而忽略了对方真正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当两个激烈争吵的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他们的大脑都戴上了只认为自己这方有道理的过滤器。这个时候争吵根本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反而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倾听的最高层次,是不光从对方说的话里,还从其表达的语调,态度,表情,动作等中全面地了解对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会这样说,还有那些想要说还没说出来的。。。 在这个层次上,听的人全神贯注,不光用耳朵,同时还动用其他感官去捕捉说话的人所要表达的,不光是字面的意思,还有字里行间的,情绪和表达方式里所隐含的意思。
有人统计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的人际交流里,人们大约要花40%的时间听。可是在传统的中小学以至大学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们在孩子们的阅读写作上下的功夫远大于听和说。一般的人,即使是在专心致志地听,也只能吸收30%左右的内容。在另外两个更差的听的层次里,人们只能接受小于5%,甚至连1%都不到的内容。
对于说的人,如果他只有一个论点,专心听的人基本上能够记住。而如果他要表达两三个论点,并希望听的人能够记住的话,就要在结尾之前重复总结,让听的人有时间复习一下听到的东西。如果演讲者需要表达三个以上的论点,并希望听众能够记住他说的所有的论点的话,就需要调动起听众的多种感官,让他们不光是听,同时还能看到图片,表情动作,实物,表演等等。。。不过,一次演讲的论点不能过多。一般人对超过七个以上论点的演讲往往会感到难于消化。
下一篇:
没有两个人所认知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关于倾听的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123-548013.html
上一篇:
变化与执着下一篇:
没有两个人所认知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关于倾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