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
张学文,2012/1/27
现代科学源于西方,中国人百余年来,经过学习也知道了很多科学道理,并且依据这些道理可以设计、制造一些高级东西:原子弹、计算机就是例子。华人在国外得诺贝尔奖都是个例。
时至今日,随着研究经费的增加,我国的科学杂志、投向国外的论文都达到了相当规模。而一些人为我们没有科学原始创新而着急!我们不知道自己距离科学强国有多远。
我一直认为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科学界的氛围,努力维持具有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没有科学争论,只有对大人物的认可和领教。中国本土就不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园地。论文都投到外国更是学界高层对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的集体绝望与逃亡。
发表一篇文章是一回事,树立一个新方法、提出与认可一个新概念是另外一层意义的创新。而后者往往难被认可,这在国外是如此,在国内就更难。
如果我们的学者仅热心于对不同认识扣以伪科学的帽子,而不能在自己的国度、用中文开展学术上的不同认识的争论,国内就科学问题就形不成气候,科学的车轮永远不能从中国的土地上压过。中国这个整体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园地。农民进城打工才能挣点钱,博士仅能出国才有希望成为学者,这两个现象难道没有雷同点吗?
回顾一下我们国内的过去,有真正意义的科学讨论吗?
我认为只有开展对科学重要问题的讨论、争论,才可以提高这个群体的科学水平,在争论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武器以后(而不是大家的忌讳),一个科学新时代才在这里形成、一种科学气氛才在这里养成。
我认为,学会“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害怕科学争论,可能使我们距离科学强国永远无穷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