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鲍元恺:肖邦 唐诗及其他

已有 3867 次阅读 2012-1-22 16:11 |个人分类:艺术论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lass, target, center, border, 其他

鲍元恺:肖邦 唐诗及其他

 

我为《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题写书名

 

 

 

 

肖邦 唐诗及其他

——读朱培宾《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

 

鲍元恺

 2000年,钢琴大师傅聪获悉李云迪在华沙夺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桂冠的消息后,说了这样一番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中国人夺得肖邦比赛第一名,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中国人最能理解肖邦,因为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与肖邦是相通的。”①

这使我们想起了先于李云迪45年,在同一赛事上为中国人第一次捧回肖邦作品演奏奖的这位大师。从那本流传半个世纪的《傅雷家书》中,从他后来讲课、访谈的记录中,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诗词对傅聪理解与诠释肖邦的深刻影响。他甚至于说:“可以用唐诗的意境去解释肖邦”。②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这部书稿,共24章,每章的标题均为10字,是一对从五绝、五律或五言乐府诗中选出来的上下句。有趣的是,这并非一本诗集或散文集,也不是一部章回小说,而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一本关于肖邦的书,一本关于肖邦的钢琴前奏曲的书,题目叫做《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这里的每一对诗句则是对肖邦的某一首前奏曲深邃意境的提炼,或是炽烈情感的浓缩,或是田园风光的剪影,它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用唐诗的意境去解释肖邦”的跨越时空的愉悦。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艺术,从文学角度解释音乐,本来是一件难以达意的事。但是,无论是音乐家,还是诗人、作家,哲学家,都不断有人以文字形式从音乐中苦苦探求其中的诗情和哲理。用凝练的文字来解释简约的肖邦前奏曲,也并非今日始。曾著有《肖邦》一书的法国钢琴家科尔托,以及德国指挥家、钢琴家彪洛,都曾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肖邦每一首前奏曲的乐谱上,酣畅淋漓地抒发过自己的审美感受。

我还看到过为肖邦24首前奏曲赋予的许多不同版本的文字标题。其中一个版本的前12首标题如下:第一首《风》、第二首《落叶》、第三首《春天》、第四首《花悼》、第五首《不安》、第六首《叹息》、第七首《沉思》、第八首《蝴蝶》、第九首《离别》、第十首《精灵》、第十一首《云朵》、第十二首《狂奔》,等等。对于这种后人贴上去的标题,有人认为流于穿凿,有人却觉得趣味盎然。至于有人说,这些前奏曲原本是有标题的,只是没有流传下来的说法,我想绝非如此。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由作曲家自己命名,是因为状景多于抒情,文字标题的含义十分明确。而肖邦的前奏曲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都是回肠荡气的抒情诗篇,而作品标记也都是体裁加编号,从不用文学性标题。也正因为这样,它留给了后来的演奏者、欣赏者以及其他诠释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包括给这些作品加上各自见仁见智的文字标题或文学说明。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编号是OP.28。实际上,从1831年他21岁初到巴黎起,这些短曲便陆续形诸笔墨,并且还经常出现在他的即兴演奏中。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第24首脱稿于1831年, 第7首和第17首紧随其后。更多的前奏曲如第2、第4、 第10和 第21首等,则创作于1838年11—12月的马略卡岛期间。而后来排列在第1首的C大调前奏曲,实际上是最后一首加入,那已经是1839年他29岁的事了。

这24首乐思凝练鲜明,结构完美严谨的前奏曲,有淡雅,也有浓烈;有疏朗,也有晦暗;有宁静,也有躁动;有倾诉,也有怒吼,它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由于它们在表现其深刻的内容之外,还在探讨各种类型的音乐表现方式以至各个层面的钢琴演奏技术,所以,舒曼又将它们称作是“练习曲的胚胎”。

2001年,我在巴黎期间,曾多次到远离尘嚣的拉雪兹公墓,在那座竖琴少女雕像的墓碑前,去倾听肖邦的琴声,去感受肖邦的气息,去寻觅肖邦的神灵,去追忆肖邦的音乐伴随我走过的音乐历程:

我第一次听到肖邦是12岁,作品是“雨滴”;

我第一次演奏肖邦是15岁,作品是降E大调夜曲;

我在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肖邦作品演奏是:

刘诗昆神情专注,嘴角淌着口水,左手飞快地弹奏着降A大调波兰舞曲中部那E大调的马蹄声;

殷承宗晃着大脑袋,用肥硕的右手地把肖邦#c小调圆舞曲那的轻巧半音阶推向顶点,消逝在空中;

还有那位从上海来这里从师克拉芙琴科的顾盛婴,她把降b小调谐谑曲的开头的力度对比夸张到极限……,这些情景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进入大学,我转学作曲,肖邦的24首前奏曲是我的老师苏夏教授作曲课的重点分析曲目。虽然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各位大师的同一体裁作品,在学习小型曲式写作阶段,也属“必读”,但“重中之重”还是肖邦的这24首前奏曲。

后来,我当了“传道者”,又把这24首前奏曲纳入了我的教材。朱培宾在我门下学习作曲,自然少不了这一套“必读”。虽然在我班上,要从乐段学到奏鸣套曲,要从赋格学到整体序列,但是,在学习作曲初期对肖邦的这24首小曲的分析,在所有学生心中,几乎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朱培宾说:“《肖邦24首前奏曲的创作与演奏》,实际上是对十二年前同鲍老师上课时所作课堂笔录的一次修订与整理。”自然,他在求学时代确实对肖邦的这些前奏曲有着浓烈的兴趣。但是后来,他比我当年在这方面下了更多的功夫,对肖邦的作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课上所使用的是仅仅是在我国流传较广泛的帕德列夫斯基版本,而朱培宾又参看了德、英、美、俄、奥、意等国家出版的十几个版本,从背景到作品,从结构到和声,从创作到演奏,从句法到织体,力求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傅聪说:“肖邦的作品中具有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仿的意境。”③我们从朱培宾的这本书中,会更深刻地体会这句话的深长意味。


 

①易运文:《“钢琴神童”李云迪震惊世界的背后》2002年2月12大众日报

②赵世民:《与大师面对面:世界音乐名家访谈现场乐评》东方出版社出版。

③2001年2月《文汇报》

我在巴黎肖邦墓地

 

 

 

我的这篇序文刊登在台湾出版的《乐览》月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74-530971.html

上一篇: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
下一篇:呼唤学术,重构体系_鲍元恺关于巴托克的讲座
收藏 IP: 111.165.163.*| 热度|

2 吕洪波 余昕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