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呼唤学术,重构体系_鲍元恺关于巴托克的讲座

已有 3146 次阅读 2012-1-22 19:34 |个人分类:交响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lass, Flash, 录音, 巴托克, 报告厅

     11月9日,我在天津音乐学院作了《巴托克和他的“舞蹈组曲”》的学术讲座。徐昌俊院长、靳学东副院长、作曲系师生和部分外系师生,在报告厅出席了讲座。有关讲座的录像、文字待整理后上传。这里是讲座的录音。 Flash: 讲座录音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EsOjRYji4o/
1980巴托克研究组:左一鲍元恺,左二杨通八,左三姚盛昌,右一陈世宾      1923年,为纪念布达、佩斯和奥布达合并五十周年,布达佩斯市政府委托了三位匈牙利顶级作曲家为纪念活动创作庆典音乐。佐尔坦·柯达伊创作了《匈牙利颂》,艾尔诺·多纳尼创作了《节日序曲》,贝拉· 巴托克创作了《舞蹈组曲》。把巴托克和这两位同样具有高度专业作曲技巧的同代同胞同行相比较,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比他小一岁的柯达伊(1882-1967),作品过分固守民族主义而缺乏独创精神;而比他大四岁的多纳尼(1877–1960),作品则过分强调国际化而失却民族特色。“成功联合起两个分裂的半球”(柯达伊语),而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独放异彩且影响久远的,唯有巴托克。巴托克以自己的方式,在民族性和国际性,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平衡。 今年是巴托克(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诞辰130周年。
1981年,在巴托克诞辰百年之际。由许勇三教授主持,在天津音乐学院召开了巴托克音乐创作研讨会。在中国重新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初期,这个研讨会,无疑为踌躇于东方民族风格与西方现代精神之间的同堂几代作曲同仁,找到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平衡支点。
会后,人民音乐出版社决定把在研讨会上发表的主要论文结集出版为《音乐论丛》第7辑,并委托我作为统编。论丛收录了许勇三教授的两篇重要论文《巴托克的成功之路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继承与创新——谈巴托克对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写作手法的发展》,收录了武汉音乐学院王安国的《巴托克调式体系的综合性与多重性》,马国华的《民间曲调与现代和声结合的巴托克风格》,赵德义的《复调写作中的二重调式——谈<44首小提琴二重奏>的写作特色》,天津音乐学院陈世宾的《<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所写的音乐>研究札记》和《巴托克多调式体系中的三全音功能》,姚盛昌的《巴托克线式对位的和声基础》,周小静的《深刻的思想,严密的结构——<乐队协奏曲>论析》,以及我的《<舞蹈组曲>技法研究》。 许勇三先生为这一辑《音乐论丛》所写的后记详细记述了这一活动的来龙去脉。(见http://www.emus.cn/index.php?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33075 )
这一辑名为《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的论文集出版后,在全国专业作曲界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几乎与此同时开始的以取消调性为标志的“新潮”音乐很快就取代了巴托克式的以本民族民间音乐为出发点的艺术思路,发端于国际社会冷战时期的否定传统、盲目求新的极端风格成了与社会音乐生活隔绝的中国一些音乐学院作曲学子的艺术时尚。这,似乎正是80多年前巴托克本人遭遇的重演。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一段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历程,美国《音乐中国》主编周勤如如是说:“巴托克的民间音乐研究后来受到新兴的音乐民族学理论的排挤, 而他结合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开创新音乐的努力则受到了迅速膨胀为教学主流的序列音乐的排挤。这是很不幸的两件事。在中国,鲁艺学派的民间音乐研究有类似巴托克的遭遇,许勇三教授及其弟子的巴托克研究似乎也被更现代的技法研究所淹没。其实.所有这些都应该以‘敝帚自珍’的态度检讨之。”(周勤如:《音乐批评之我见》注释7。《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99页
在冷战已经成为历史,否定传统不再时尚的新世纪,在我们纪念巴托克和许勇三的今天,该是我们冷静地对我们的音乐创作进行检讨的时候了。
       在谈到巴托克舞蹈组曲的作曲技法的时候,我说到了其中四个平衡:
(1)自然调式和人工调式的平衡;
(2)单一调性和复合调性的平衡;
(3)协和和弦和不协和和弦的平衡;
(4)规则节拍和不规则节拍的平衡。
    艺术品位和艺术技巧的高低,全在能否把这个平衡把握得恰如其分。过分于前者,平淡呆板,索然无味,过分于后者,杂乱刺耳,不知所云。
    在讲座中我例举《舞蹈组曲》中在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片段做了详尽的说明。

《舞蹈组曲》的总谱下载、唱片下载、演出录像和我的论文见

http://www.emus.cn/index.php?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20047

呼唤学术,重构体系 ——鲍元恺教授 《巴托克〈舞蹈组曲〉的调式与和声》讲座 天津音乐学院http://www.tjcm.edu.cn/showwords.asp?airid=2063  提供者:作曲系   发布时间:2011-11-11  
  本站讯(通讯员 范子军 摄影 魏丽霞)为纪念巴托克诞辰130周年和作曲系许勇三先生诞辰96周年,11月9日下午3:30,作曲系在图书信息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题为“《巴托克〈舞蹈组曲〉的调式与和声》——暨回顾30年前作曲系举办巴托克研讨会”的学术讲座。主讲人是我院作曲系主任、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鲍元恺教授。作曲系全体师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徐昌俊院长主持。
  鲍元恺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三个部分: 一是巴托克的创作道路和对我院作曲系曾经的学术影响。鲍先生总结了巴托克的创作特点、音乐贡献以及最易于为我们所借鉴的创作方法;回顾了30年前作曲系在许勇三教授的带领下集中学术力量在全国率先研究巴托克并成绩辉煌,为中国“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和发展确立了方向,在当时的音乐界影响深远。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创作理念。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而我们远比匈牙利丰富的音乐资源却在现实音乐教育和创作中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提出学习中国音乐不是仅为分析,还要多听多唱,从对音乐本体的感受上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强调学习巴托克的创作理念,既不能不顾本源地“大胆”创作,也不能固守传统,排斥世界音乐的发展潮流,应当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的交汇点上寻求自己的立足之地。三是创作的重要性和作曲系的发展构想。鲍元恺教授强调创作是音乐事业发展的“龙头”,作曲系即将恢复开设民歌、民族音乐课程,加强“本源”教学;倡导继承优良传统,学习前人精神,让我院作曲系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确立其地位,再造辉煌。
  鲍元恺教授此次讲座不仅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巴托克的《舞蹈组曲》,还为大家指明了学习传统音乐的方法,介绍了新的创作理念,对作曲系师生的创作方向起到了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重申巴托克的创作道路、回顾我院学术传统对我院今后一个时期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发展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花甲之年的鲍元恺教授心灵依然年轻,“呼唤学术,重构体系”体现了对我院新阶段工作的战略构想,“建立中国音乐的民族学派”、“立足民族音乐之土,跻身世界音乐之林”表现出一位音乐家对民族音乐事业的热忱和抱负,在场的师生倍感振奋,全场持续而热烈的掌声传达了一种久违的共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74-531002.html

上一篇:鲍元恺:肖邦 唐诗及其他
下一篇:在杨儒怀从教60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收藏 IP: 111.165.16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