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msel

博文

科学检验针对的是逻辑和证据,而不是“主流”和“共识”

已有 3448 次阅读 2011-10-7 10:12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主流, 共识

 
秦四清研究员《为何重大科学发现易被视为异端邪说?》一文读了之后实在让人不以为然:我们看过太多人拿这样的借口来给自己不规范的研究辩护。这种思维发散实际是转移话题——科学检验针对的是逻辑和证据,并不是针对你的看法是否为“主流”和“共识”。“主流”当然不见得对,但是你提出个不主流的学说,也并不就此就有了天然的学术优势。

比如拿“准晶体”和秦研究员热衷的地震预报新方法来对比。“准晶体”得到接受,并不是相关研究人员用多大嗓门来和主流做斗争,而是理论可以解释,结果可以重复。而秦研究员的地震预报方法,我们没看到他摆出成功的统计结果(相反现在还处于动辄预测几月几年之后地震的阶段),所以怎么痛斥“主流”压制,是不可能把入流的时间提前的。

说到逻辑和证据,科学也就此有了软硬之分。准晶体理论容易解释(非周期平铺)、实际证据容易得到(显微镜下的、宏观的),因而属于硬科学。而地震预报虽然可以验证(这是地震预报家的大不幸),但是因为系统复杂、推理的逻辑链条较长、影响因素众多,结果花费了当代科学三十年的时间来指出这是条死胡同,所以地震预报的检验是不太硬的硬科学(这是地震预报家的一点小幸,总能找到点自己活动的时空)。

一旦离开了逻辑和实证,而去纠缠主流、共识、乃至专家评审和同行评议,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就走偏了。不但会动辄有人声称自己的研究受压制,也会出现某些人动辄拿“主流”、“共识”来排斥异己,甚至不惜去捏造子虚乌有的“主流”、“共识”。“全球变暖”争论就是当代最大的例子。谓予不信,请读一下这期《自然》杂志的评论:The voice of science: let's agree to disagree(科学的声音:让我们同意去“不同意”)。科研人员和中国的科普家们都值得去读一下这篇文章。

自然杂志文章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036-494062.html

上一篇:“全球变暖”运动在乌干达放火强迁
下一篇:南加州的雾和山
收藏 IP: 71.84.61.*| 热度|

5 郑波尽 付碧宏 Majorite agreatboy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