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lind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elindon

博文

量子点荧光探针

已有 6946 次阅读 2011-9-26 09: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量子点(Quantum Dots)我相信对于很多非专业领域的人来说都比较陌生,我在听到这个概念时也是一头雾水,对于量子学方面的理论是完全看不懂的,看见那些公式就头大,一种很虚无飘渺的感觉是对量子点的最初印象。纳米我们都知道,当颗粒小到纳米级别很多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天桥上卖纳米毛巾的商贩都知道,当我们知道量子点的概念后我们就清楚了它是什么东西,也会对它产生兴趣。
    量子点,通常是一种由n一Vl族或m一V族元素组成的纳米颗粒,直径在1一100nm之间,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半导体纳米颗粒。量子点在生物标记太阳能电池和发光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量子点相关的理论提到的量子局限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比较难以理解,对于我来说我关注的是它的应用。生物标记是很重要的实验方法,量子点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性能够使其成为生物标记材料的新贵呢?
    通俗的说就是纳米化的某些半导体颗粒可以形成某种纳米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间原子核外的电子发生了改变,使得在这个纳米结构中心有一个电子阱,电子的轨道进而变得复杂,组成了类似有机化学中π键的结构,这种结构进而可以被激发产生荧光,而且这种荧光的波长和量子点的半径大小有关。会发荧光还不足以让我们看好它,关键在于这种电子结构很特殊,它能够被较宽的波长激发,而产生的荧光波长却较窄,而且被激发产生的荧光强度要远远大于我们常用的荧光蛋白和荧光染料。我们目前荧光标记材料有一些缺点,比如说荧光强度不够、在活体条件下荧光产量较低和容易受自发荧光干扰,量子点不仅有较强的荧光强度,而且有较窄的荧光波长,这样可以做到同一活体下的多种标记,对于自发荧光的干扰我们目前只能选取一些荧光波长较长的标记物来克服自发荧光的干扰,这时我们会想到量子点得尺寸会影响荧光的波长,而且一般是半径越大,波长越长,这就为我们克服自发荧光找到了一种解决途径——改变量子点的尺寸。
    之后我需要解决的是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的问题,量子点如何能够在体内实现特异靶定,量子点究竟对人体有多大坏处。目前稳定的量子点生成体系是在有机环境中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些方法使量子点能够水溶或两相都溶,然后实现和特异蛋白的结合最终形成可以标记特异生物学事件的生物标记物;对于量子点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我们关注,纳米材料对人体的危害早有耳闻,这种特殊的纳米材料也很有可能对人体有损害,尤其是我们需要直接注射到血液当中,而关于量子点的毒理学研究我还没有阅读相关的文献,希望这种危害能够小于疾病给我们带来的困扰,让量子点能够实现造福人类的愿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82936-490504.html

上一篇:帮实验室做的一个网页,little菜鸟级别
下一篇:免疫系统对于肿瘤是什么样的影响?
收藏 IP: 218.249.9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