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老说我们什么都不懂(王德华 2008.11.28)
两三年前,有位在南方就读的研究生与我谈起她听的一次海外华人学者的报告。她说,那次报告是学校(学院)组织去的,(许多同学)听的心里特不舒服。我问为什么?答曰:那位学者老师上来先把国内的情况“说”了一通,然后把我们国内的这些研究生又猛 “说”了一通。我问学术报告如何呀?“就那么回事!”那位研究生说很后悔去听那场报告会。
我很理解这位研究生的心理,由于我也曾“遭遇”过。记得一次听一位海外学者的报告,也是先数落国内的不足,说国内(一些学者和研究生们)连什么是“假说”都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做研究等等。当时我的心里也是象那位同学说的“很不舒服”。
说实在的,我们这些“土老冒”有些事情还真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很尊敬将知识送上门来的专家学者们,我们也热切希望能获得一些知识以补偿我们的先天不足,我们更希望知道国际上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以便知道自己的差距。国内外学术界的差距,我们还是要意识到的。夜郎自大,不可取;妄自菲薄,也不应该。
毫无疑问,许多许多的海外华人学者将国外做学问的“规矩”带回了国内,将新的知识和学科进展介绍到了国内,将国外不同实验室的科研经验告诉了国内的我们,使我们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有些学者十分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任何报告都不马虎。我研究组的一位海外客做教授,在我们研究所做学术报告时,总是在他在其他地方做的报告PPT的基础上认真准备一下,重新整理一下,并征求一下意见,了解哪些内容大家喜欢听,哪些内容有必要讲。有一次他谈到他在国外给研究生讲授过“科学研究的伦理和规范”,我建议他给我们研究所的研究生讲一次。尽管讲稿是现成的,他同样是准备了几天,给全所的研究生做了一次很受欢迎的报告。学术伦理,在国内重视的不够,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这样的讲座无论对老师还是研究生,一定会受益的。来我们研究组访问的其他国外科学家,做学术报告也是不含糊,报告内容准备得很仔细。每次听报告和学术交流,研究生们都感到很受益,感觉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少提高。
前些年,我也听过几次海外华人学者一般般的报告。海报介绍得很吸引人,报告内容让人大失所望。有的是准备不足,属于“应付”或者觉得国内水平“低”,好对付;有的明显是属于“居高临下”的心态,报告内容空乏、肤浅,大概也是以为国内科研水平一般。
学术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再有水平,不尊重听众,不会有好的效果;当然报告内容粗糙,准备不足,也是对听众的不尊。作为听众,多数是为了知识去的,谁都不会为了听一次学术报告,自己找不舒服。作为报告人,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很重要,有了学术声誉,更要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
过去,我们许多事情,的确不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些了,也不是什么都不懂。俗话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
(王德华 2008.11.2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