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xinhua 博客

博文

唐山地震追思(十八) 精选

已有 7410 次阅读 2008-11-28 13:16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地震

 

        唐山地震追思:父亲的手稿

 

        (十八)“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唐山地震三十年后, 2006年。

        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也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众多的媒体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感谢所有关注唐山地震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们!

        钱钢写过《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唐山震后的历史场面,他说:“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近灾难”。张庆洲写了《唐山警世录》引发了后人对唐山地震及其生命价值的思考,他强调,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

        在众多的媒体宣传报道中,有一篇主流媒体发布广为宣传的报道是这样写的:“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XX(笔者注:这里略去名字)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这篇报道勾出了一个二十年来一直令我迷惑不解的问题,为什么1986年在唐山建立的纪念碑名字是“唐山抗震纪念碑”,而不是“唐山地震纪念碑”?莫非二十年前就开始为遗忘作准备了么?

        “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

        我不明白,连唐山地震的惨痛都忘记了,又是如何教导干部们升华抗震精神的?是不是把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的惨痛和苦难都忘掉了,领导干部们的思想就能得到更好的“理论上的升华”呢?

        经历过失去亲人伤痛的人更容易被唤起人性的良知。地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都会伴随着我们人类,一个唐山过去了,汲取惨痛的教训,以史为鉴、亡羊补牢,才有可能避免再次经受同样的灾难。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固然可歌可泣;痛定思痛,防震减灾,也需要有一席之地。这或许,也能给那些在唐山献出生命的地震工作者带来一丝慰籍。

        当然,在30周年的宣传报道中,我也看到了有关汲取唐山地震教训的文章,一篇权威报纸刊登的文章还援引了一位“专家”的话:“唐山大地震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就是人们不了解地震,没有应急意识,不懂得自救互救知识,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愿唐山地震罹难者的灵魂都已经安息了。

 

        (未完待续: 十九、父亲的手稿)

 



史海钩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3313-48759.html

上一篇:唐山地震追思(十六)
下一篇:唐山地震追思(十九)
收藏 IP: .*| 热度|

8 杨新铁 杨学祥 廖永岩 方德杨 祖乃甡 侯振宇 yinglu rfm2007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