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s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suo

博文

美剧引发关于人类潜能的思考

已有 4691 次阅读 2011-8-28 09:3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美剧, 潜能


    大学时很爱看美剧,尤其是超现实的、科幻写实风格的,像是《Kyle X.Y》和《超人前传》,当把科幻放到当代,就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这些所谓的超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激发或者进化(突变)产生的,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不清楚这些科技对自身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改造人体、激活大脑、或者干脆来个终结者X。不管是人类现有的潜能还是未来“进化”的能力都将引发新的变革。

    自然进化了亿年才有了人类这个自认为是万物之灵的生物,人的大脑有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每天能记录生活中大约8600万条信息。据估计,人的一生能凭记忆储存100万亿条信息。人的大脑平均为人体总体重的2%,但它需要使用全身所用氧气的25%,相比之下肾脏只需12%,心脏只需7%,神经信号在神经或肌肉纤维中的传递速度可以高达每小时200英里。但超大的脑容量为什么不能全速启动,我们为什么不能半天看完并记住一套人类历史百科全书,我们的计算速度为什么赶不上我们自己的发明物--计算机(我承认计算机的计算是一种简单计算,人类擅长的是模糊计算)。

    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其实是最平衡的,听力、视觉、味觉、触觉等如此协调,没有哪个生物能同时拥有如此完美的组合(很多动物都是一种能力很强,其他的能力却是有缺陷的),那么人类的这些能力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掘和提升吗?我们还有其他隐藏的能力吗?

    世上最大的谜团莫过于我们自己。人类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了解身边的世界,但到头来,我们连自己身上最基本的特征也未能掌握。我们相信,解开这些谜团,将有助我们了解人类生存的意义。

     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我们自生的能力和现状,我们就是这样吗、我们还会如何、人类的未来在哪里?

    有点远了,但以上可能是很多人时常对自身很疑惑的一些共鸣吧,可能在当今现实世界胡猜以上问题太愚蠢了,但人类发展至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现实的不满足,对自身的不满足,我们渴望通过自身的 智慧和能力解答一切遇到的谜团、困惑或者关于未来的设想。有了生物,宇宙才有了一丝生气。自从出现了人类,寂静的苍穹又多了一些喧闹,从某种意义上说宇宙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轨迹,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宇宙中最神奇的精粹,也许说这话还不合时宜,因为在目前这个时代,人对自然所作的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破坏性的改造,然而人类始终无法脱离现实的物质世界而存在,我们最终无法像庄子那样逍遥的游于宇宙万物之外,生物世界也遵循无机物质世界的一切规律,复杂和简单在宇宙中存在一个轮回。

     儿时的夏夜常常卧于屋顶,即可避暑又可仰望夜空,那时还能看见繁星和银河带,一旁还有萤火虫交相辉映,忽有流星划过夏夜天空。在这样宁静的夏夜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脑中也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现在那儿时的星空早已不再(由于光污染的影响吧),但那时的幻想一直伴随成长的岁月,现在回想起儿时的无忧岁月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人总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回顾从前,发现自己的种种改变,也许极少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尤其是在时间的折腾下,记得有句话是: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却改变不了事...从某个角度说也是对的。自然的进化形成了人类,人类的聚集构成了社会,三者间的关系是当代探讨的热点,我们希望找到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律和解决矛盾的办法(其实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我们自束于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跑题了,其实有时就会突然觉得真实地生活在这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是一件多么匪夷所思的事啊!

      

 

 

瑞士科学家称十年内可能造出人工大脑

 
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科研人员说,他们可能在10年内全面模拟人脑功能,制成人工大脑。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7月24日报道,洛桑联邦工学院“蓝脑工程”负责人亨利·马克拉姆在英国牛津地区召开的“技术、娱乐、设计全球大会”上说自己领导的研究团队已模拟出老鼠大脑的一些部分,正向开发合成人脑方向迈进。
 
“现在还不可能造出人脑。我们10年后可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拉姆说,“如果我们的确获得成功,我们将把全息图送到这里来讨论。”
 
马克拉姆认为,人工大脑可用来研发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和疗法,从而帮助脑损伤患者。
 
他说,“蓝脑工程”2005年启动,旨在借助实验室数据用计算机模拟大脑功能。这一工程已模拟出哺乳动物大脑的一些功能。人工大脑的“神经”数据需要用计算机处理,研究人员打算用拥有1万个处理器的“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让人工大脑“活起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3870-480380.html

上一篇:科学狂想,关于永生-思维或精神
收藏 IP: 113.108.1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