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评审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和读其它文章时,看到了相关作者由楼上地震反应或震感评估地震烈度的做法。本人对此有所疑惑,现讨论如下以抛砖引玉。
目前尚在使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主要依赖于以往普通房屋和地形地貌等受震反应或破坏程度来编制的,地面水平振动速度和加速度峰值还停留在参考阶段。
大约20年前的以往我国城镇普通房屋,大多数是较为低矮的多层建筑。但是,经过近10余年的城市化建设,大中城市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已经大量涌现。
在工程地质基本相同的同一区域,传来的地震地面运动烈度大致相同。但是,处于不同类型和楼层室内的人们,对楼板受震的感受程度(震感)将会有所不同。根据建筑结构动力学理论,随着楼层数的增高,建筑结构对地面或基础所输入的震动一般具有逐层放大效应,而不同类型建筑结构中同一高度的地震放大程度又会有所差别。对多层住宅类建筑,可近似地将这一随层数增高而线性放大的系数来反映,其中低矮的多层建筑楼上对地面地震动的放大较为有限;但对超高层建筑也用这种线性近似,会带来较大的误差。
因此,当人们在楼上感受地震时,要对其所在区域地震烈度做出估计,必须先对自己在楼上的震感关于上述结构震动放大效应进行折减,在高楼层上时尤应如此。显然,直接由在楼上的震感评估所在区域地震烈度则似欠合适。
一次地震的地震烈度,虽有局部波动,但总趋势一般是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降低的。在震中位置或震中距不清楚的情况下,由震感估计地震震级,往往是较为困难的,直接由楼上震感估计震级尤其如此。对震中区,震级和烈度目前有一种近似估算方法。
附注: 今年512汶川M8.0级地震时,虽然2:30pm稍后即有西安网友从Q上发了感受较强地震的消息,但其十分钟后本人当时在上海闵行3层建筑的2楼办公室内并未对传来的地震有所感觉,而市区的许多超高层建筑内的人们却有较强震感(今日四川大地震及其远震区建筑反应)。近日向地震监测相关人士了解,汶川地震上海基岩实测地震加速度低于10gal(cm/s2),比超高层建筑的震感程度低得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