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关系着众多研究人员的切身利益,如收入,补贴,经费申请, 招收学生等。
职称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如果你在高校工作,职称从高到低依次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如果你在研究院所工作,职称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如果你在图书馆工作,职称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当然,在其它不同的单位,还有工程师系列、医师系列,但基本上从高到低大体都分为四类。前两级称为高级职称,如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教授和副教授;中间一级称为中级职称,如助理研究员和讲师;最低一级称为初级职称,如研究实习员和助教。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感,职称在中国已经过于泛滥,特别是高级职称这一等级。几年前,如果你在欧美国家有几年博士后经历,回到中国几乎就直接是人才引进成为研究员或教授,甚或是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拿杰青,评院士。近几年,留学人员回国的越来越多,导致竞争激烈引起所谓的人才饱和,海龟们的日子也不大好过了,有些地方有博士后经历的只能先做副研究员或副教授了。但这与国际上相比,仍是很好的职称。你看国外,很多有成就的人也不过是助理教授,要评副教授已经很难,更遑论教授或研究员了。似乎中国的职称是不值钱的,看看高校里、研究院所里的教授和研究员数目就可窥见一斑了。很多高校,只要熬的时间足够长,再怎么差劲也能聘上副教授。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职称泛滥的现象只出现在我们中国?别的国家我没有发言权,但新加坡日本我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的职称评定是非常严格的。我在新加坡读博士的时候,我的两个导师都是有多年在欧美的学习工作经历(博士和博士后),有一位甚至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独立工作过多年(好几篇JACS, 还被邀请写了 Acc. Chem. Res.),但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引进的时候也不过是助理教授。后来,其中一个导师回到国内工作,直接就成为研究员。大家可以从中看出其巨大的差异性。
当然,我们国内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与以前国内相关人才匮乏,同时又资金短缺有关。只能用所谓的高级职称来吸引人才。但发展到现在,应该到了改革的时候,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尊重我们的“职称”,任其泛滥下去,只会导致我们的“高级职称”水平的降低。
各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朋友们,我可不是针对你们哦。我只是就事论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已。国内相关机构重视海归人才当然好,为他们回国提供较高的平台也很好。但似乎更重要的是要有公平的科研环境和宽松的科研氛围,不要搞的大家都争着去评职称。否则,到头来,引进的“海龟”人才们,都有高级职称,研究水平却不“高级”了。当然这个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土鳖”人才。
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能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而相关单位应该尽可能的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氛围(包括资金及相应的硬件设施等),而不只是所谓的职称头衔。如能这样,我想这也是在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否则,你能想象这么多能力和职称本就挂不上钩的硕导博导,却还要带领一班“未来的栋梁之才”进行科研的严重后果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